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的畜禽养殖场户、田间地头,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他就是关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天锋,一位扎根基层三十余载,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二十余年的“老黄牛”,同事们亲切地称他“牛哥”。从2004年任职原关庙镇畜牧站站长时全镇生猪年饲养量仅4000余头,到如今成为年生猪饲养量超6万头、牛饲养量超5千头、羊饲养量超1.7万只、禽类饲养量超36.5万羽的畜牧强镇。关庙镇畜牧产业的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他的汗水与心血,坚持用脚步丈量田野,用技术赋能产业,用实干诠释了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零起步,让“小养殖”变身“大产业”
“刚来时,全镇没有一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最大的生猪养殖户年饲养量仅100余头,农户以散养为主,动物防疫靠运气、畜禽品种杂又差。”回忆起刚任职时的场景,王天锋记忆犹新。面对产业“一穷二白”的困境,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具有畜禽养殖得天独厚条件的关庙镇打造成畜牧产业强镇,让传统畜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这个目标,他成了“拼命三郎”。持续为新建养殖场选址、协调用地,为养殖场户争取项目扶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为养殖户办理保险理赔,为养殖户联系畜禽销售。他化身“推销员”,宣传推广地域优势,招商引资跑项目,多方争取扶持资金;变身“技术员”,白天看圈舍、查防疫,晚上做规划,笔记本记满了10多本,带着技术员蹲守养殖场,从品种引进到饲料配比,从疫病防控到粪污处理,手把手教给养殖户;甘当“协调员”,牵头成立55个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大户+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条。
二十年来,在他的协助和指导下,全镇建成19个规模化养殖场,培育200余户养殖大户,发展55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成72000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引进优良品种20000余头(只)。现在全镇最大的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达10000余头、养牛场年出栏1300余头、养羊场年出栏羊1000余头,235户养殖大户各显神通,实现畜牧产业“量质双飞”。2024年底生猪饲养量达67310头,牛4947头,羊17957只,家禽365100羽,规模养殖占比超85%,较2004年增长近20倍,成了名副其实的“畜牧强镇”,是汉滨区畜牧产业的“排头兵”。

科技赋能,让“土办法”换成“新智慧”
“养殖想赚钱,技术是关键。”这是王天锋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传统养殖模式难成气候,必须靠科技提效。为此,他带头学、带头试、带头推,把一个个“科研项目”搬到了关庙镇的土地上。
2015年,他顶着压力在全镇建成汉滨区首个羊人工授精站,手把手教技术员操作,让良种羊繁育效率提升3倍;2017年,他全程参与安康市“百万头无公害商品猪产业基地建设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等市级项目,在养殖场推广精准饲喂、生物防疫等新技术,让生猪成活率提高15%;他还积极为辖区养殖企业争取并参与“富硒猪养殖”“白山羊杂交”等试验项目,参与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为让技术“接地气”,他累计组织50余场培训会,培训2500余人次,发放资料3000余册。创新推行“驻场指导”模式,每名技术员包抓1个片区、3个规模场、10户大户,送技术上门、驻场解决难题。在他的推动下,关庙镇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生猪良种自给率超70%,养殖大户良种自给率超90%,关庙镇动物强制免疫工作连续多年被列为示范乡镇,获的市、区业务部门高度肯定。

心系群众,让“扶贫路”通向“致富门”
“王主任不光教技术,还帮咱找销路,这扶贫仔猪就是他亲自送上门的!”脱贫困户李大姐提起王天锋,眼里满是感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王天锋把畜牧产业当成“利器”,让养殖成为群众脱贫的“金钥匙”。
他牵头制定“养殖产业扶贫方案”,累计组织发放扶贫仔猪7891头,发放产业奖补493.51万元,帮养殖户扛过价格“寒冬”。带动已脱贫户和三类户养殖业覆盖率超70%;动员能人大户无偿提供价值10万余元的种苗、饲料,让贫困户“零门槛”入行;疫情期间市场低迷,他跑遍周边市场找销路,组织消费扶贫活动,帮养殖户挽回损失。2017年,他被评为汉滨区扶贫攻坚“交友帮扶先进个人”,可他总说:“荣誉不重要,看着群众钱包鼓起来,比啥都强。”
每当生猪市场行情低迷,养殖户愁眉不展时。王天锋就会带领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送技术,鼓励养殖场户“低潮抓发展、高潮见效益”,稳存栏、提质量,为后期市场回暖养殖户增收打好基础。近十年期间他组织生猪养殖户购买政策性保险14万余头,协助养殖户办理保险理赔4000余起,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养殖户风险,降低了养殖成本。如今,畜牧产业已成为关庙镇巩固脱贫成果的“顶梁柱”。

坚守初心,让“责任田”长出“新希望”
非洲猪瘟防控时,他连续带队日排查、搞消毒,发放宣传画,与养殖户签订防疫承诺书,筑起“铜墙铁壁”;暴雨冲毁圈舍时,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自救、指导消毒,帮养殖户争取救助;为了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他带着养殖户参观先进场,协调建设集中处理设施,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立体养殖,让粪污资源化利用,变肥为宝。这份坚守,让他收获了养殖户的认可,成了养殖户的贴心人。“王主任,您来啦!”如今走在关庙镇的村里,一声声亲切的招呼,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产业要长远,必须补短板。”王天锋敏锐洞察到发展瓶颈:牛羊扶持政策不足、小散养户粪污处理难、牛羊屠宰不规范等问题。为此,他利用政协、人大及政府组织的产业调研和交流机会建言献策,建议扩大牛羊扶持覆盖面、加大散户粪污设施奖补、推进牛羊定点屠宰,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破解新难题。
二十余载风雨兼程,王天锋先后四次被市、区农业农村局评选为“全市畜牧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农技推广优秀指导员”,获安康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多次被关庙镇党委、镇政府授予“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些勋章背后,是他对畜牧事业的初心执着。“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面对未来,王天锋眼神坚定。在他的规划里,关庙镇的畜禽养殖业要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争取更多惠农政策,让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这位扎根基层的“拓荒牛”,正用自己的坚守与担当,带着关庙镇畜牧产业的新愿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魏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