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村三个月:关于“安稳”与“致富”的基层思考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19 14:18
分享到:

驻村三个月,从最初对“驻村任务”的懵懂,到深入村里的人和事后逐渐清晰:如今的农村已非旧时模样,国家政策兜底下,无重大变故的家庭皆能安稳度日,“赤贫”已基本不复存在。但“致富”二字,在基层实践中却需换个视角审视。

村里的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主动求变者”,他们不抱怨环境,要么远走他乡打拼,要么在村里悄悄种植高价值作物,以“闷声干实事”的劲头寻求更好的生活。另一类则是“安稳度日者”,他们对“致富”的期待多是“等靠要”,有的老人将财产过户给子女后申请低保,有的不愿劳作却盼着救济,甚至以“告状”倒逼地方为求稳给予资助,反而助长了惰性。

细想便知,“致富”从不是“驻村队推着走”的事,而是“村民愿意走”的事。农民多为小个体,抗风险能力弱,若工作队强行推动项目,一旦遭遇天灾或市场波动,村民投入的积蓄可能付诸东流,反而从“安稳”退回困境,后续仍需救济,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无效努力。更何况,如今村里的主力多是年纪偏大者,他们已无当年“与天斗、与地争”的体力与时代条件,原始积累所需的“豁命拼搏”,对他们而言既不现实,也非必要。

其实,当下农村的“共同致富”,早已不是“人人挣大钱、过人上生活”,而是“人人不挨饿、不挨冻,日子有踏实的盼头”。对多数村民来说,“穷一点但安稳”并非消极选择——种几亩地、吃自家菜,守着家人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便是他们心中的“好日子”。而我们驻村工作的核心,是“精神赋能”与“适度利益带动”相结合,既不让村民困在“盲目攀比致富”的焦虑里,也用务实的民生与产业举措,为安稳日子添底气,经过我在三个月中的实践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

以“村史记忆”树归属感,淡化攀比心:深入挖掘村庄变迁、集体劳动等故事,整理成图文村史手册,在村委会打造“村史角”。定期组织“老带新”讲村史活动,让老人讲“当年村里没路、靠肩挑背扛种地”的过往,年轻人说“现在路面硬化、农机能进地”的便利,让村民直观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和村庄一起进步的,当下的安稳比过去已好太多”,引导大家“跟自己的过去比,不跟他人的财富比”。

以“笑脸定格”显幸福感,聚焦小进步:持续拍摄村民在田间劳作、家庭团聚,以及享受“路面硬化后出门不沾泥”“村容改造后院子更整洁”等民生改善场景的笑脸照片,更新“幸福笑脸墙”。每月选1-2个“身边小进步”故事,比如“王大叔家因村容改造,院子种上花,孙子周末爱回来住了”“刘婶走硬化路去村口卖菜,比以前省了半小时路程”,在村民大会上分享,让大家感受到“日子的甜头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里,不用盯着别人挣多少钱”。

以“务实举措”强获得感,托稳好日子:在精神赋能的同时,同步推进“不冒进、重实效”的民生与产业动作:一方面抓实基础民生,已完成的路面硬化、村容村貌改造,持续做好后续维护,让村民出门有路、住家舒心,这是“安稳日子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推进低风险产业,如落实的沙葱产业项目,不强制村民大规模参与,而是优先吸纳有意愿、有精力的村民小额尝试,驻村队做好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确保“投小钱、能见效”,既避免村民因高风险投入返贫,也让愿意动的村民能多一份收入,让“安稳日子”多一层保障。

宫明认为,基层工作从不是“非精神即利益”的二选一,而是用“精神赋能”帮村民找对“好日子的标准”,用“务实举措”帮村民托稳“过日子的底气”。不逼所有人“拼致富”,而是让大家在“跟自己比进步”中,既能享受到村容改善、产业微利的实在好处,也能守住“平平安安、心里踏实”的幸福感,这便是最贴合当下农村实际的驻村方向。(黑龙江省联通公司驻饶河县东升村第一书记、队长宫明)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