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度赴丹巴 一心谋振兴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19 14:16
分享到:

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如银色哈达般缠绕着丹巴山峦,远处山巅的古碉楼历经百年风雨,像沉默的卫士般守望着这片土地。2023年的初秋,在这片壮美的河谷中,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廖永麒,放下高校舒适的讲台,再次踏上他牵挂的丹巴大地,成为丹东镇牙科村的第一书记。此前的2019年,他也曾在丹巴山水之间书写奋斗足迹。

“我是来给景区看病的”

时光倒回至2019年春天。彼时刚刚获得四川省教学能力大奖,身兼文旅部重点项目负责人的廖永麒,第一次踏入丹巴县。作为甲居藏寨景区副董事长,他的使命是参与景区管理重组,重塑旅游服务体系。藏寨风光名冠天下,游客慕名而至,初到时迎接他的人群中,当地干部的目光中交织着期待与疑虑:“这省里来的专家教授,能不能真接地气,知道藏家儿女需要啥?”廖永麒没有夸夸其谈地提出所谓顶层设计,他选择从游客的“足下痛点”开始——直接蹲守于景区的各个游客中心与观景台侧的公厕门口。游客们如厕前后的抱怨声带着焦躁传来:“排队这么长,急死人”“厕所味道刺鼻,这4A级的景区环境太差劲了”。小小的厕所,在游客眼中是“景区良心”的第一张试卷,在村民那里则是景区“脸面”最直观的体现,廖永麒深知,一个景区对游客的基础尊重就藏在这人人回避又人人需要的地方。痛定思痛,一场关乎甲居藏寨未来发展的“厕所革命”就此打响,“厕所问题”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旅游服务的底线,是游客对当地文明的打分卡!廖永麒在一次景区管理工作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他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处设施布局,对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手册条款,逐项“问诊把脉”:厕所蹲位设计是否合理?通风除臭装置效能几何?清洁维护制度能否落地?标识引导是否清晰?经过数月的持续整改,一套严密的“景区标准化卫生管理体系”终于在甲居藏寨落地生根,这背后凝结着廖永麒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积累与制度设计打磨。每当回想起游客面对整洁厕所露出的笑脸,他便觉得汗水浇灌的变革如此值得。

“丹巴的山水不能只让别人代言”

解决了厕所这个“脸面”问题,廖永麒又将目光聚焦于另一个“声音”问题。在巡查导览工作时,廖永麒敏锐观察到讲解服务水准参差不齐:有时机械背诵资料,讲解词缺乏温度;有的对藏地文化底蕴的把握仅停留在浅层。

“我们丹巴有古老碉楼、动人嘉绒传说,还有独一份的‘美人谷’美名,如果不能让游客听懂它的韵味,岂不是浪费了祖宗传下来的财富?”在与景区负责人交流时,廖永麒言辞恳切,“优秀的导游,本身就是风景的放大镜!我们要培养能讲好丹巴故事的本地人!”当时很多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缺乏信心和技能,廖永麒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凭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带头人的教学经验和“国家金牌导游”的头衔影响力,廖永麒向学院党委建议:在甲居藏寨建立专业导游人才孵化阵地,为当地孵化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精英讲解队伍。他的提议得到大力支持。不久后,一块沉甸甸的牌匾在景区游客中心亮相——“廖永麒国家金牌导游工作室”。

这是丹巴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工作室平台。灯光敞亮的工作室内,白天游人如织,夜间则成为培训的“道场”。泽郎、杨志蓉等一批本地的藏族青年坐进课堂,成为廖老师的学生。廖永麒不仅传授普通话发音技巧、站位仪态调整,更带着他们翻资料、访长者、实地走寨,一同挖掘整理那些散落在田间、火塘边的口传史诗与民俗故事,再把散碎的珍宝编织成动人心魄的解说词脚本。课堂之外,他鼓励学员们走进游客中大胆实践,为游客讲解时,廖永麒总是悄然跟在队伍后方,待游客散去,便立刻取出笔记本认真复盘:“这句讲述碉楼建造技艺的话很有画面感!但前面关于美人谷由来的地方还要更舒缓一点……”

一整套“教学研训导”相结合的模式运转起来:课程学习、跟岗实习、示范讲解、复盘研讨。从吐字发音到仪表姿态,从知识结构到服务理念,廖永麒手把手传帮带。几年光阴过去,如今走进甲居藏寨,泽郎以纯熟而深情的讲述,杨志蓉以从容优美的引导姿态,共同构成了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批像他们这样的本土骨干,已成长为丹巴旅游讲解的中流砥柱,不仅讲述这片土地的山高水美,更传递着深植于历史深处的嘉绒文化的脉动。

“重返丹巴,我是带着村民的试卷回考场”

当丹巴的田野换上新绿,甲居藏寨的旅游发展步入正轨时,廖永麒结束任务回到了省城的大学校园。然而,讲台安稳,心却早已扎根远方。2023年初秋,青稞黄了又绿,当组织上再次发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号召时,他第一时间提交申请,要求重返丹巴。当高原的阳光再次温柔地落在他肩头,这一次,他肩负的责任更加沉重——担任丹东镇牙科村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日,廖永麒便提着行李住进了村委会空置的房间,墙上很快钉上了他精心绘制的《驻村工作路线图》。这不再是宏观层面的景区管理,他面对的是一户户村民具体的“烦心事”:苏兰彭错家门口的入户道路险要,倘若孩子回家路上不慎摔倒怎么办?村民东周家的电线都是80年代带毛刺的那种,万一出现线路老化短路怎么办?会计纳尔布的女儿重度脑瘫,他有养鸡的经验,他的养鸡场怎么办起来?“第一书记就是第一责任人”,这是他用行动写下的座右铭。

在深入走访村民的同时,廖永麒也敏锐捕捉到丹巴历史的回响——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落脚地,这里掩藏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印记。但这些动人故事多年来沉睡在县志文献里和老人口述中,未形成系统有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有多年红色旅游研究经验的教师,这份历史的厚重和光芒深深吸引了他。为深挖这些精神宝藏,他发挥专业所长,白天揣着自费购置的录音笔,攀高山钻深沟寻访古战场遗迹旧址;晚上则端坐在村部台灯下,整理老支书忆述、翻阅泛黄档案,梳理事件脉络、考证人物经历。常常伴着一杯酽茶熬至凌晨,只为精准还原那段烽火岁月中的鲜活细节。历经无数次核实、修改与润色,数万字的《丹巴县红色旅游导游词》终于问世,用词精准严谨且富有温度,填补了丹巴红色文化旅游的资料空白。

紧接着,廖永麒开始筹备为当地进行专业讲解培训。丹巴县委组织部门从全县范围内选拔了三十余名具备一定基础的乡镇干部、年轻教师及村干部,参加红色文化讲解员专项培训班,此举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他不仅局限于课堂,还积极整合地方高校资源,开展联动共建工作。丹巴县委党校计划申报一项红色文化研究重要课题但苦于研究力量薄弱与前期资料不足。廖永麒得知后,主动伸出援手,将自己在驻村期间积累的珍贵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记录,以及多年研究成果的精华悉数贡献出来。他协助党校组建研究团队,对课题选题、逻辑构建、论据支撑反复推敲修改至深夜,最终帮助该项目成功获批州级重点科研课题。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旅游钱”

面对牙科村基础薄弱、可开发旅游资源有限的现实,廖永麒清醒地认识到,简单复制大景区模式行不通,必须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出一条适合牙科特色的差异化乡村振兴新路径。“发展旅游不仅仅是造几个景点”。夜幕低垂,村民夜话会上,廖永麒站在新绘制的村庄文旅布局草图前,手指轻轻点着图纸说道,“我们的青山绿水、传统藏式民居、田间地头的劳作,都是城里人稀罕的风景!关键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让大家一起赚到旅游的钱!”他规划了牙科村三步走路径:深挖文化积淀塑“灵魂”,做强基础配套亮“门脸”,联农带农谋“富裕”。

情系热土,赤子初心绘山乡

站在今日的牙科村口望去,硬化的路面整洁延伸,指向远方崭新的藏式民居和田野旁升腾的炊烟。曾经寂静的乡村如今迎来体验牧区生活的游人,老百姓参与旅游发展积极性越来越高。

高原的风裹着牦牛颈铃的清脆声响,在山谷间来回穿梭,轻轻拂过廖永麒那被阳光染得微黑的脸颊。“我们种下的不是旅游的种子,而是山村未来的希望。”廖永麒两度驻村,把对高原的爱凝结成道路硬化的水泥、牧场上游客的欢笑声和孩子们朗诵红色故事的清亮童声。在丹巴的山河记忆卷轴上,他既是精雕细琢的规划师,又是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头戴一顶遮阳帽,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登山鞋,廖永麒与村民围火跳锅庄的身影,早已与大渡河谷的苍翠群山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丹巴乡村振兴路上最恒久的风景。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头服务基层的“牦牛”从未停步,它默默感受着丹巴每一寸土地的呼吸与脉动。他的答卷,写在藏家新居飘起的袅袅炊烟里,更深深镌刻在丹巴儿女的心头——这答卷永无终点,每一刻都在高原之上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厚重诗篇。当牙科村中新的旅游民宿聚落地在晨曦中显露轮廓时,廖永麒远眺眼前,丹巴的未来如同初阳,照亮高原振兴前行的每一条山道。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