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开天村与塘边村的千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现代化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声中,饱满的稻谷被快速收割、脱粒,金黄的谷粒倾泻入袋,空气中满是丰收的清甜气息。
“你看这稻穗多饱满,今年收成错不了!机器一天能收20亩,比以前十几个人忙活一天还快,太省心了!”塘边村农户钟世腊站在田埂上,望着装满稻谷的运输车,笑容里藏不住喜悦。

经初步估算,两村今年水稻总产量达620吨,较去年显著提升。这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仁山街道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以前种稻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技术指导和机器帮忙,不仅省力,产量还翻了番!”开天村农户胡世双笑意盈盈地说道。
科技是丰收的“硬核底气”。为破解传统种植“看天吃饭”的瓶颈,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团队,把技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以前育秧总掌握不好温度湿度,苗长得参差不齐。现在技术员手把手教,从选种、育秧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讲得明明白白。”塘边村种粮大户杨胜桥指着自家的高产稻田介绍道。
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现场指导20余场,覆盖农户1000余户,让良种良法真正扎根田间。
从“人工面朝黄土”到“机械高效作业”,智慧农业的融入让种植管理迈入“精准时代”——操作手远程操控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轨迹匀速巡航,细密的农药雾剂均匀洒向稻田,仅数日便完成1000余亩水稻的植保作业。从技术指导到机械助力,再到智能管控,科技的全方位赋能,让两村1450余亩稻田实现了“提质、增产、增效”的多重突破。

“丰收既要‘仓廪实’,更要‘腰包鼓’。”仁山街道农业负责人刘建壕表示,围绕1450余亩稻田产出的稻谷,街道量身打造“稳供给、优产销、延链条”三步走策略,依托规模化种植优势建立常态化储备机制,今年预计储备稻谷500余吨,优先满足本地及周边区域口粮需求,稳稳守住了群众的“粮袋子”。而在提升稻谷“变现力”方面,街道更下足了功夫,整合多方资源,促进稻谷价值转化,对稻谷进行精细加工,推出精装大米,价格较普通大米提升10%,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



“现在我们家的大米销路不愁!”村民饶维荣捧着自家的精装大米说道。
“目前已有3家农户的大米被周边的小型餐饮店预订,切实提高了农户种粮收益,让稻谷在市场中充分‘变现’。”仁山街道农业负责人刘建壕表示。
从“精包装”到“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让稻谷价值进一步“翻倍”。在村里的稻谷加工点,新鲜稻谷经过多道工序,变身成米粉、米糕等耐储存、受青睐的特色产品,附加值较直接售卖提升20%以上。

“以前稻谷存久了容易坏,卖不上价还愁储存,现在做成米粉能放更久,我还能在家门口的加工点打工,补贴家用!”正在包装米粉的村民聂益山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算起增收账。
目前,稻谷深加工已为本地创造20余个临时就业岗位,“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闭环已然形成,让稻谷从“单一产粮”彻底变身带动村民致富的“黄金产业”。
从田间的科技赋能到产业链上的价值提升,仁山街道正以实干笔触,在千亩稻田上描绘出粮丰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肖凤娇 滕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