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这些政策导向下,我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然而,当前在再生资源进口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以“进口干磨纸浆”等形式存在的隐性固体废物输入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安全带来新的挑战。9月16日,在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的干磨纸浆进口政策法律问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干磨法再生纸浆看似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实则暗藏多重隐患。目前亟需通过修订完善国家标准、抬高准入门槛、强化对固体废物鉴别机构的指导、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等举措规范行业发展,同时,呼吁推动干法工艺升级,加强对造纸企业海外建厂的指导和支持,引导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干磨纸浆进口政策法律问题研讨会现场 摄影/章轲
变相“洋垃圾”入境 双重风险并存
记者了解到,中国利用进口再生纤维造纸由来已久,近20年来,进口废纸在中国造纸原料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自2017年起,国家收紧外废进口政策,国内造纸企业的外废配额愈发减少。2021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等出台,我国禁止外废进口政策也全面实施。制浆造纸企业的纤维原料供应紧张进一步加剧,通过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利用废纸初步加工成再生纸浆产品进口中国,成为了中国市场对进口再生纤维需求补足的新方式,但是随着竞争压力和生产成本的增大,再生纸浆产品参差不齐,假借再生纸浆名义实则固体废物进入国内。
造纸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量行业。专家介绍,湿法制造再生纸浆采用的是传统纸浆流程,需要在他国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建设工厂,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产生在海外;而再生干磨纸浆由于在他国处理工艺简单,因此进口后,需要在国内重新处理加工,消耗大量的能源、碳排放指标,并带来环境污染。
据中国造纸协会的数据,2018年我国废纸浆进口量为30万吨,到2022年这一数字猛增至336万吨,增长了11倍之多。
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许凤详细介绍了正规废纸浆生产工艺:需在液态环境下进行除渣、筛选等净化工序,再经浓缩加蒸汽处理(如热分散)和高温干燥,最终形成废纸浆。经此工艺生产的再生浆板,纤维含量可达91.5%以上(含水分8%),杂质极少,且在高温干燥过程中完成杀菌,符合卫生标准。
然而,与规范工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市场上进口的干磨纸浆仍占据很大比重。天津科技大学轻工学院副教授安兴业会前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干磨工艺未使用水作为溶剂,导致无法通过水力分级、洗涤等步骤去除杂质。废纸原料中的塑料碎片、胶黏物、微生物、重金属(如铅、镉)等常见污染物,在干磨过程中难以有效分离。
“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国内生产环节,后果不堪设想。”安兴业指出,微生物污染(如大肠菌群)可能威胁食品包装纸、卫生纸等产品的卫生安全;重金属残留会污染水处理系统,造成二次污染;未净化的杂质可能在纸机运行中堵塞设备,影响成品纸的洁净度。
安兴业表示,这种“夹带污染物”的干磨纸浆,本质上是将国外固废垃圾“包装”成再生纸浆进口,进入国内后通过废纸回用形成内循环,污染物反复积累,长期来看将严重拖累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常纪文研究员认为,禁令实施后,效果很好,对于改善中国的环境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人钻起了空子,把发达国家的废纸等洋垃圾送到东南亚国家简单研磨之后不高温蒸煮、不细分拣即出口到中国,如重金属、灰分、危险废物、病原体、放射性等指标超标。
“这是变相的洋垃圾进口行为,既污染中国的环境,又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还对合规造纸企业经营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常纪文强调。
国标待完善 监管需利剑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海关查验出以再生纸浆名义进口固体废物并退运的案例。此类干磨纸浆不仅存在严重的环保安全隐患和卫生健康风险,还在生产过程中能效低下、成品质量参差不齐,诸多问题亟待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2023年11月发布的《再生纸浆》(GB/T43393-2023)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再生纸浆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专家们认为,该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对关键质量指标(如纤维完整度、杂质含量、微生物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相比之下,国外标准(如欧盟EN643)对纤维形态、污染物去除率等规定更为明确细致。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境内将面临50万元到500万元罚款,承运人与进口者承担连带责任。
但因目前进口环节对再生纸浆的查验力度仍显不足,进口干磨纸浆质量参差不齐,但大多能以“再生纸浆”名义蒙混过关,这无疑让“带病”造纸原料进入国内生产链条,对环境和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该标准为推荐性的技术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企业既可以参照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该标准明显更适用于对国内废纸再生纸浆的技术处理,而对国外进口的再生纸浆,缺乏生物、细菌、病毒等限制性规定。
此外,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后,阻断了造纸企业获取进口废纸的路径。一些企业开始在海外利用废纸初步加工成再生纸浆产品运进国内。公开信息显示,玖龙纸业(02689.HK)、山鹰国际(600567.SH)、太阳纸业(002078.SZ)、理文造纸(02314.HK)、景兴纸业(002067.SZ)等主要造纸企业都已在海外投资再生纸浆项目。
因此,在海外投资造纸企业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制定生产工艺,研发生产设备,确保再生纸浆完全满足标准要求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进口环节作为控制污染的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专家们建议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重点检测杂质、微生物和重金属;引入近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等先进检测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纤维溯源体系,防止国外固废混入。
堵漏洞防风险 促升级优产业
除了严把进口环节的第一道防线,固体废物的精准鉴别,是筑牢“洋垃圾”入境防火墙的关键环节,更是完善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石。当前,进一步健全鉴别标准、强化对鉴别机构的规范指导,已成为巩固禁废成果、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迫切需求与焦点所在。
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号消息,8月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下称《通则》)等。
会议强调,《通则》是精准、科学、依法推进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宣贯和培训力度,强化对固体废物鉴别机构的指导,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要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加强固体废物鉴别技术研究,不断完善鉴别标准体系,为做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固危废及土壤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红艳表示,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以来效果很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干磨纸浆带来的隐患、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二级巡视员杨尚宝在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对于纸浆回收利用,应建立一套监测管理政策体系,这其中包括技术操作规范、法律法规条款、政策支持等。
“目前,亟需修订完善国家标准、抬高准入门槛、加强海关监管、推动企业工艺设备升级。”杨尚宝说。
“虽然针对《再生纸浆》出台了国家推荐性标准,但近些年一些媒体报道了进口干磨纸浆的杂质及病原体,有的批次病毒含量很高,说明有关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可能是标准有关指标关于进口纸浆的针对性不强,也可能是进口干磨纸浆的检验检疫问题。”常纪文表示。
常纪文建议,生态环境部门与海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评估,对媒体与造纸行业反映的问题进行摸底核实,如是执法监管有漏洞则加强对应的执法监管,如是标准的有关指标有缺失则对应地完善相关指标,并将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确保既促进符合要求的造纸原料的进口,也坚决防止洋垃圾非法地变相转嫁到中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明德则表示,对于干磨纸浆进口不能一刀切,干磨纸浆到底是废物还是资源,取决于制定严格可操作性的标准,严格的监管监测环节,只有这些全部达标,才能用合格的产品满足国内造纸企业需求。
多位专家在标准修订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增设强制性指标,明确纤维形态要求(如纤维疏解度、未分散纸片含量限值);加强对污染物(如塑料、重金属、微生物)的检测标准;增加对纤维回用性能的技术约束,从源头上规范市场,淘汰不合格干磨纸浆产品。
对于推动工艺转型升级,安兴业则建议,若该工艺必须保留,可通过技术改进减少负面影响。如在干磨后增加筛选、除杂和杀菌步骤(如热分散处理、蒸汽灭菌),净化纤维;推广“干湿联产”模式,即干法破碎后结合湿法净化,平衡成本与质量。
“这些改进虽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会形成‘倒逼机制’,使低成本、低质量的干磨纸浆因无法达标而被淘汰,最终推动行业向更环保的湿法工艺转型。”安兴业指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