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产突破90万亿 央企综合实力与转型动能同步提升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7 16:0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国资央企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9月17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砥砺奋进“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这五年,国资央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这五年,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五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五年,是党建引领、监管护航、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的五年。

央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张玉卓介绍,国资央企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质量效率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由6.2%提高至6.7%,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提升至81.7万元。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升至2.8%,承担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奋斗者”号等大国重器彰显国家实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20%,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累计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万元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和13.9%。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完成6组10家企业战略性重组,组建9家新央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成熟定型。“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国资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持续增强。

服务“国之大者”彰显新担当,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10万亿元,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至社保基金,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施超6000个境外合作项目。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围绕国资央企“稳”“进”“好”三大突出特点进行介绍。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至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14.2万亿元增至18.3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6.5%。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央企增加值和利润总额预计较“十三五”分别增长40%和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持续改善,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进”的态势持续巩固。2021-2024年,央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年均增速6.3%。去年四季度以来,通过发行5000亿元专项债有力推动“两重”“两新”项目投资。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现金分红2.5万亿元,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好”的作用有效发挥。央企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和60%的电力供应,在能源保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年均采购额超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约200万户企业,间接辐射近700万户。通过及时支付、减免房租等方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袁野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继续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带动性作用,也是企业赢得未来的关键。

袁野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企业实现布局结构优化的“必选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国资央企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的、全局性的工作,深入实施中央企业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可以说力度空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

首先是产业格局为之一新。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结合企业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化布局,逐步积厚成势。“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在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的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呈现出“梯次拓展、合力并进”这样一种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是增长动能为之一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刚才玉卓主任跟大家介绍了“五个价值”,其中一个价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收收入,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的收入均超过万亿元,中央企业新能源累计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这些情况也表明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塑造。

第三是发展模式为之一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布局,企业发展模式也受到深刻影响。比如,中央企业扎实开展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布供需清单近万项,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形成了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又比如,不少中央企业都设立了创投基金,目前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这些基金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积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了产融结合的新模式。再比如,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的落地落实,一批通用大模型、行业模型加速应用,有效赋能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形成了产业升级的新模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将以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央企所能,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袁野表示。

央企“AI+”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加速演进趋势,“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李镇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加速迭代演进,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了全球产业格局。

在李镇看来,“人工智能+”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范式变革。作为长期扎根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央企业,更要积极拥抱AI、科学运用AI,善于把“激动人心的概念”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大脑”,以AI新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作用,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推动央企勇当我国智算基础设施的重要供给者、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破题者、产业体系化布局的重要组织者,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行业场景应用加快落地。在能源、制造、通信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了800多个应用场景,在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40项高价值场景,并积极推动国产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和落地。

数据共建共享稳步推进。成立了交通物流、绿色低碳、智慧能源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为AI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养料”。

智算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比如,通信运营商加快向AI基础底座供应商转变,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AI+”行动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

技术底座能力加速追赶。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基础大模型,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基本具备全模态、复杂推理及智能体构建能力,在能源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快应用。

开源生态不断完善。发起设立了“焕新社区”,面向广大青年创业者、科技爱好者、高校院所等,免费提供国产智算芯片超过2000张,汇聚了244个垂类行业模型、近160个高质量数据集,有效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积极落实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持续深化‘AI+’专项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李镇表示。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