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万山:以实干作答 让幸福 “亮” 起来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17 11:05
分享到:

夜幕降临,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丹苑社区新安装的路灯逐一亮起,柔和的光晕洒在整洁的道路上。“以前晚上出门散步,心里总不踏实,黑灯瞎火的生怕摔着。”家住这里的刘大爷如今习惯每晚下楼遛弯,“现在路灯亮堂堂的,监控也装上了,夜间巡逻队每晚都在,心里特别有底!”

增设路灯,改善社区夜间照明环境

这份让刘大爷安心的安全感,并非偶然降临,而是源于丹都街道近年来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的扎实行动。一直以来,街道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居民反映的“问题清单”当作工作的“责任清单”,一步步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答卷”,而畅通民意渠道,正是这份“答卷”的开篇第一题。

“现在有什么问题,在微信群里一说,立马就有人回应!”旺家社区居民李女士对社区的快速响应深有体会。此前一天下午五点多,她发现家中厨房下水道堵塞,急得团团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格群里反映了情况。令她惊喜的是,社区管家几乎秒回响应,仅用半小时就协调物业公司安排维修师傅上门,顺利解决了难题。“这样的办事速度,真是让我们老百姓打心眼里感到踏实和满意!”李女士的称赞,正是街道民意渠道畅通、响应机制高效的生动注脚。

干部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

为了让服务更精准地触达每一位居民,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街道在畅通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服务举措,“三个代理”体系和“代理儿女”服务便是其中的暖心实践。“我腿脚不好,去趟社区要走半天。现在小杨每个月都来家里,帮我办养老保险认证,连水电费都帮着交。这样的干部,比自家孩子还贴心!”75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拉着“代理儿女”的手,话语里满是激动与依赖。

不仅如此,街道还关注到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开办的“老年幸福食堂”成了老人们的“暖心小灶”。中午时分,食堂里飘来阵阵饭菜香,正在用餐的赵大爷竖起大拇指:“4块钱就能吃上两荤四素还有一个汤,饭菜软乎可口。孩子们在外打工,再也不用担心我吃饭糊弄了。”

夜间巡逻队开展安全巡查

解决了群众眼前的急难愁盼,如何让这份幸福长久延续,让短期成效转化为长效机制?丹都街道又探索出了“积分制”管理这一创新办法,以此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龙生社区的王阿姨提着用积分兑换的洗衣液,脸上满是笑容:“参加社区清扫就能攒积分,既美了环境,又得了实惠。现在大家都抢着参加活动呢!”

居民在爱心慈善积分超市兑换积分

在积分制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带头示范,更让社区治理的力量不断汇聚。街道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丹都先锋・党员义工”“老妈妈防火团”等队伍,常态化开展巡逻值守、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活动。居民陈大姐笑着说:“以前觉得街道干部都是坐办公室的,现在天天能看到他们在社区忙碌的身影。有这样的干部带头,我们都愿意跟着一起干!”

从一盏路灯照亮夜间出行路,到一条道路拓宽居民幸福感;从“代理儿女”守护独居老人,到社区管家快速响应民生诉求;从“老年幸福食堂”的烟火气,到“积分制”激发的参与热,丹都街道用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行动,持续书写着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逐步成型,幸福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肖凤娇  丁飞琼  邓凤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