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褪“绣色”换“新装” 看攀枝花市老工矿区如何转型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央视网 发表时间:2025-09-16 16:45
分享到:

四川省攀枝花市,“钢城”“钒钛之都”是大家对这座“三线”建设城市的固有印象。攀枝花市西区曾是其工业脊梁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发展,产业转型成为关键课题,这片老工矿区也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一步步探索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居民共富的新路径,褪去“绣色”,迈向文旅融合发展新道路。

“四化”工程破局重塑家园面貌

老矿区的变化,首先写在街巷之间。攀枝花市西区大宝鼎街道以“路面黑化、街面亮化、行道绿化、墙体美化”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片区由生产空间转向生活与生态相融的宜居空间。

借助采煤沉陷区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多项资金,街道已完成1.1万平方米道路黑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新增绿化800平方米,还打造了一条600米长的“彩虹道路”。居民出行更方便,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在改造中格外注重绿色和美观。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夜经济”,三角梅等花卉点缀街巷,彩色步道更成为社区一道风景。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正悄然提升着矿区的气质。

没有大拆大建,没有粗放改造,大宝鼎街道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实现空间与人文价值的双提升。

“四大基地”发力激活产业多元活力

产业转型,是老矿区振兴的关键。基于本地资源,大宝鼎街道着力打造文化研学、党员培训、文化旅游、国防教育“四大基地”,推动产业从单一矿业走向多元融合。

当地充分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宝鼎陵园、索道博物馆、防空洞、亓伟展厅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研学旅游线路。同时,党员培训和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服务产业。

在推进过程中,当地坚持“软硬结合”:既改造利用防空洞、扩建展馆,打造实体空间;也通过文艺演出、徒步比赛等活动提升人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多游客和学员的到来,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和收入来源。

这一转型,是攀枝花“康养+工业文旅”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老工矿区,正逐渐蜕变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四地”共建合力开创融合发展新路

转型离不开各方参与。大宝鼎街道创新建立“地企共建、地地合作、地校联动、地银共建”机制,汇聚多元力量助力发展。

近年来,当地与大宝顶矿、小宝鼎矿建立“五联”机制,共同解决矛盾、推动治理,实现矿居融合。同时引进康养、教育、新能源等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周边乡镇组建“创富联合体”,通过代销农产品、共建文旅项目、联合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合作以来,周边农产品月销售额增长30%,便民服务和集体经济实现双赢;与攀枝花学院多个学院签订协议,开展培训、专家下沉、课题研究等合作。基层治理观察团的设立,为社区注入专业智慧;与四川银行合作,贷款160万元发展光伏项目,为共富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四地”共建打破了行政和资源壁垒,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西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承担着转型与融合的双重使命。大宝鼎街道的探索,不仅是一条转型之路,更折射出攀枝花西区的发展理念。大宝鼎街道的实践表明,老工矿区一定能走出一条景美、业兴、人富的新路。当前,攀枝花正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