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孟凡君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一连串喜人的数字充分凸显出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巨大跃升。
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张云明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李乐成表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
李乐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顶住外部压力、经受风雨洗礼,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体现在6个“更加”。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创新是第一动力,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
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5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牢固。全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生态构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2025年7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2024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工业描画亮丽的“四抹绿”
辛国斌表示,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也在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船舶这些耳熟能详的绿色产品也在大规模地普及推广。
辛国斌表示,工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描画了亮丽的“四抹绿”:一是绿色能源应用更加广泛;二是绿色原料的利用更加充分;三是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四是绿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辛国斌表示,将深入贯彻行动方案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开展低碳零碳工业的流程再造、共性绿色制造技术攻关,加大先进绿色技术装备应用。还将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培育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
辛国斌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辛国斌表示,“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一是“更多见了”。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也实现同期增长,市场规模大概翻了三番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增长速度非常快。
二是“更好开了”。行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性能。比如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了30%,但寿命却提高了40%,充电速率也提升了3倍多,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
三是“贡献更突出了”。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国斌指出,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还有短板,比如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发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张云明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一手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手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是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件适配等技术攻关,加快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筑牢产业底座。推进智能体开发部署,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产品。
二是做优赋能应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培育一批赋能应用服务商,打造模型调优、数据治理、安全保障等“一站式工具箱”。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三是做大产业生态,分级分类推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赋能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用好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汇聚资金、人才“活水”。推进大模型安全技术攻关,提升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国际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载体。
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
9月6日,李乐成在辽宁省沈阳市主持召开“十五五”规划部分省区市座谈会时指出,“十五五”规划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规划,是抢抓战略机遇、实现产业突围的关键规划,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打好基础。
李乐成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入研究“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举措。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优化重大生产力区域布局,促进国内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标准提升引领作用,“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稳妥实现碳达峰目标。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培育发展,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清理拖欠账款等帮扶力度,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李乐成要求,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要注重工作联动,深化部省交流对接,形成工作合力。
9月9日,李乐成主持召开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企业座谈会时指出,编制实施好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离不开广大企业的大力支持与企业家的积极贡献。要牢牢把握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目标,以优质优价实现价值创造,推动中国产品高端化,为筑牢制造业基本盘多做贡献。要持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落地。要提升重点行业治理水平,加强行业自律,防范企业非理性竞争行为,有序引导企业海外布局,共同维护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与中国工业同行,为中国工业喝彩。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主流媒体,为推进“十五五”时期新型工业化规划研究工作,9月17日,在《中国工业报》迎来创刊45周年的重要日子,中国工业报将举办【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关注、关心与支持中国制造业成长、发展与壮大的相关主管部门领导、核心机构专家、制造业的先锋企业们,共同开启一场为传统制造跃升、为新质工业赋能、为高端智造破题、为绿色生态领“新”的头脑风暴。相关活动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