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工业厂房与现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20世纪的老仓库里飘出咖啡香气,明清老街巷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西北国棉一厂老厂房被改建成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糖酒副食老仓库转型为文创街区,原中陕核集团二一〇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老旧厂房华丽变身为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咸阳用“微更新”模式,让工业老厂房焕发新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新旧共生的故事。
老糖酒文创街区
以“工文旅融合”绘就城市记忆新图景
在咸阳市抗战北路,陕西咸糖名酒有限公司的老仓库旧址上,蜕变而生的老糖酒文创街区,已成为咸阳最具人气的文化新地标之一。墙绘上的娃娃头雪糕、大大泡泡糖,复刻的王子歌舞厅、国营新华书店,与酒文化博物馆、怀旧咖啡店、手作工坊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诉说的,不仅是一段关于糖酒产业的流金岁月,更是一座城市在工文旅融合探索中的生动实践。
老糖酒文创街区。
走进街区,恍若步入时空交错的长廊。一侧是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气息的彩绘墙,另一侧则是飘着咖啡香与麻辣粉味的现代店铺。游客们举着手机在“零食墙”前打卡,孩子们在无动力游乐区奔跑笑闹,而长者们则在酒文化博物馆里驻足,凝视着曾经熟悉的糖酒包装与老设备,眼神里闪烁着回忆的光泽。
这一切,源于一场深刻的城市更新与产业重构。
“我们从来没想过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杨健——一位1983年就在糖酒公司工作的老员工感慨道。他说,改制之前,这里只是传统的仓储批发空间,模式陈旧、人流稀疏。“但现在完全不同了,市场活起来了,尤其周末,到处都是年轻人。”
改造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精细编织。渭城区在推进该项目建设中,明确提出“激活历史文脉、赋能城市更新”的理念,运用“绣花功夫”一点点梳理文化肌理,实现“场景再造”。正如杨健所说:“改变总是不容易的,但你看现在,这里又重新活过来了。”而这正是老糖酒文创街区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重塑了空间,更重启了人与城市的情感连接。
王子歌舞厅、国营书店等记忆符号被精心复原,伞巷、奇石馆等主题区穿插其中,既保留了工业遗产的质感,又注入了文旅体验的灵魂。更重要的是,运营团队没有停留在表面布景,而是持续推动文化内容与商业运营的深度融合。
人流如织的老糖酒文创街区。
“节目带火了流量,更妙的是把我们商户也融进了表演环节。”哎西家锅锅麻辣粉米线的经营者徐林评价说。她提到,这里常组织文艺表演,有时甚至将商户产品编入剧情,实现“剧情+试吃”的沉浸式营销。“我们特意把粉做成小份装,方便节目中分发。客人尝过觉得好,很多都是回头客。”
徐林严格按照80年代风格装修店铺,还自购花衬衣等复古服装配合表演。“街区和商户是命运共同体,只有街区好,我们才会更好。”徐林说。
老糖酒街区并未止步于怀旧。一方面,它通过酒吧集群与大型游乐设施构建“昼夜双引擎”,白天吸引亲子家庭,夜晚则靠酒吧与精彩表演留住年轻人;另一方面,它积极嫁接高校资源,从活动举办、实习基地等方面引入桌游、台球、动漫等青年休闲项目,持续增强吸引力。
老糖酒文创街区总经理刘明洲表示,下一步将引入脱口秀、影视基地等多元业态,覆盖全年龄段游客,实现“来了就不想走”的体验目标。
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
旧厂变新颜秦韵汇新潮
在秦都区,另一处工文旅融合项目——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在8月底正式开放。这个项目的前身是中陕核集团二一〇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老旧厂房,如今已成为咸阳新兴的网红打卡地。
灰墙桁架、红砖厂房、锈色机械零件与苍翠绿植相映,庭院中传来笑语声声,非遗工坊里游客正俯身体验青铜范铸……9月9日,走进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工业遗存的厚重历史与当代文旅的轻松活力在这里交织,仿佛时间也有了新的节奏。
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
“我们尽可能保留20世纪50年代老厂房的建筑风貌与格调,同时融入秦风秦韵和现代元素,就是要让工业记忆‘活’起来。”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负责人曹琍说。她指着身旁由老车间改造而成的开放庭院,“原来这里几乎沦为废墟,如今成了市民打卡地,很多老工人回来看时都特别感慨。”
作为咸阳推动工文旅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项目,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并未止步于改造。在业态布局中,文化属性与体验感成为招商的核心标准。蜡染、中药手串、青铜器制作体验等项目不仅享有租金优惠,更获得显要位置。“只要与文化相符,我们就全力扶持他们落地。”曹琍表示。目前街区已吸引40余家文化主题商户入驻,形成了集手作、展览、轻食、展演于一体的复合业态格局。
在一处名为“铜言同语”的非遗体验馆内,负责人刘啸天正向一群学生讲解秦权、秦半两的钱范铸造工艺:“我们不仅展示‘淳化大鼎’‘一刀平五千’等仿古模具,更让参观者亲手打范、铸币,体验青铜范铸的全流程。”未来,这里还将引入泥塑、皮影、剪纸等更多非遗项目,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体验基地。
除文化业态外,街区还注重营造宽松舒适的公共氛围。外摆区、庭院、公共休息点散布其间,人们可随处落座、拍照、交谈,感受不同于传统商业综合体的“情绪价值”。据介绍,二期建设还将融入篮球运动中心与综合体育场馆,进一步丰富健康休闲功能,响应全民健身需求。
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小丑表演。
政策支持也在项目推进中起到关键作用。从市、区两级政府帮助协调管线迁移、树木挪位,到组织招商对接、多方宣传推广,乃至开业期间公安、城管部门的现场保障,政府服务的“温度”与实际效率,为街区的顺利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尤其在处理工业遗存改造中的消防、结构安全等技术难题时,政府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论证,帮助我们既符合规范,又最大限度保留工业风貌。”曹琍补充道。
如今,秦都厘已逐步成为一个集工业记忆、文化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公园式街区,探索出以文化赋能商业、以商业反哺文化、以更新激活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正如曹琍所说:“我们不只做一个商业项目,更希望打造一个让人愿意停留、相遇、感受文化的地方。”
据悉,该街区自今年8月22日正式开业以来,首日人流量即突破7万人次,3天累计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正逐渐成为咸阳文化新地标和市民休闲生活的热门选择。
三尺纺线织就时代经纬
“两馆一组”照亮精神传承
9月9日,走进咸兴大道与纺织四路交会处的赵梦桃纪念馆,“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十八个金色立体字如时代强音叩击心灵。这座2017年建成开放的500平方米场馆,以2.5万字史料、400余件实物和多部历史影像,编织出一幅时代画卷。
赵梦桃纪念馆外景。
馆长王晓荣轻按播放键,黑白影像中22岁的赵梦桃指尖翻飞,纱管插进锭子的动作宛若弹奏钢琴。穿越六十年的声音在展厅回荡:“我要和全组同志一起,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声波震得玻璃微颤,也震颤着每个聆听者的心弦。
“梦桃经常组织姐妹们到渭滨公园边练基本功边作思想交流。”王晓荣手持细纱管现场演示,一绕一掐间一个标准线头掐好,仿佛将时光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展馆以“苦难童年”“梦桃人生”“精神传承”三个单元,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圣殿。
从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走来的曾任梦桃小组第十二任组长王晓荣,用三十年光阴诠释着技艺与精神的传承。“技术是看得见的信仰”,她创新的“单手分丝包卷粗纱法”,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梦桃精神在新时代的技术新生。
面对不同受众,王晓荣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温暖对话:对小学生,用“珍惜岗位”对应“好好学习”;对纺织专业学生,将“优级率98%”具化为感知的质量标准;对党员干部,以“十三任组长全是技术状元”展现传帮带的力量。这种“翻译”,正是将工业语言转化为人文叙事的精彩实践。
纺织工业博物馆。
“参观之后,折服于纺织匠人的坚韧,更震撼于信仰的力量。”张先生在留言簿上的感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赵梦桃纪念馆用8年时光,将一段“劳模往事”织成“时代长绸”,让每根纤维都闪耀信仰之光——这光,足以照亮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漫漫长路。
今年4月27日,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开馆,为“梦桃精神”增添了新的传承载体和传播阵地。博物馆依托沉浸式多媒体艺术空间,运用动态微缩模型技术,全景式呈现棉纺织八大工艺流程。展厅分为“棉丝·织源”“棉丝·织梦”“棉丝·织远”三大板块,生动展现纺织业发展脉络。此外,还设置文献阅览、动感互动等文创区域。
如今,“纺织工业博物馆—赵梦桃纪念馆—赵梦桃小组生产现场”三点连线,形成完整的精神传承图谱:博物馆展示纺织发展年表,纪念馆凝练人物精神,生产现场展现时代实践。三者共同构成一条工业旅游的精彩路线,让参观者在时空交错中,感受从个体到群体、从技艺到精神、从历史到未来的完整叙事。
记者手记
漫步咸阳街头,工业遗存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历史文脉与当代创意相互交融。工文旅融合不仅为咸阳带来了新的旅游景点,更成为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在老糖酒文创街区,游客们在老建筑前打卡拍照;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内,参观者沉浸在纺织工业的历史长河中;秦都厘文化休闲街区里,秦文化借助手作技艺焕发现代生机。
这些项目的成功,在于它让旧物真正“活”在了新时代的生活之中。它用文化叙事串联工业记忆与消费体验,用精细运营连接了日间游玩与夜间经济,更用“文化赋能+商业运营+社会价值”的共生模式打造出真正可持续的文商旅循环。
在这里,退休工人重温的是岁月,年轻人捕捉的是新奇,孩子享受的是嬉游,而商户们则在文化赋能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关于融合的故事——是工业与文旅、记忆与未来、情怀与商业之间一次漂亮的双向奔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