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扩张与低空经济的加速崛起,高性能电池作为核心动力支撑,其技术迭代需求日益迫切。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突出优势,有效突破传统液态锂电池的性能瓶颈,已快速成长为全球高性能电池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
9月10-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固态电池材料评测用模具电池装配方法》等10项固态电池团体标准送审审查会,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硫化氢产气量评价方法》等5项标准项目启动会。固态电池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再进一步。
据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预计高达40%,产能建设正在全面提速。
标准引领:填补空白,规范行业发展
全固态电池行业曾长期面临"全固态""半固态"概念界定模糊、产品规格不统一等问题,不同厂商技术定义与生产标准分歧,导致市场认知混乱,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从"判定方法"到"规格尺寸",再到材料评测与安全评价,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正持续完善,为产业化筑牢根基。
8月,《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团体标准正式立项,聚焦全固态电池单体的封装方式、规格尺寸及公差等关键指标,明确软包三封边封装等核心要求。
孚能科技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团体标准统一电芯外形尺寸和公差,将从三方面推动产业化:一是为企业明确设计方向,减少探索性投入,集中资源突破电解质、电极等核心技术;二是为电池pack设计提供清晰输入条件,让电芯研发与下游应用开发并行推进,缩短产业化周期;三是推动企业在工艺、设备上与标准对齐,形成产业协同效应,避免"各自为战"。
标准落地后,孚能科技认为企业需围绕两方面调整:技术端需按统一尺寸优化电芯结构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公差要求;产能端则要适配标准尺寸的生产设备,部分老旧产线可能需升级改造,同时在供应链端与车企、设备厂商协同,保障全链条符合标准规范。
此前,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434-2025)团体标准,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这一标准的出台,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统一标尺,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也为后续全固态电池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支撑。
兴业证券研报称,全固态电池行业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固态电池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对技术研发、产业生态和市场秩序将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两年,固态电池产业将进入材料竞争格局确立的重要阶段。
政策东风:多方协同,构建发展生态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密集出台政策为产业保驾护航。
2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
4月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9月4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30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落资源"的协同格局。北京市2024年9月30日印发的《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加快固态锂电池等技术攻关;上海市计划到2030年建成覆盖固态电池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构建产业生态;珠海市发布《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明确2027年形成产业集群、2030年实现批量交付的目标。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重庆市2024年9月26日发布的《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亦提出,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积极积极创建低空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在航空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025年7月29日甘肃省工信厅修订印发《甘肃省提升产业链韧性促进装备制造业稳增长实施方案(2024-2025年)》,强化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管理,重点瞄准磷酸铁锂电池、固态铅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产品项目引大引强,加速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此外,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施方案》中,强调了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要谋划布局储能、固态电池等未来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既有的团体标准及培育政策正逐渐解决部分基础性问题,但企业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孚能科技建议从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首先,优先制定国家级强制检测标准,统一热失控、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并设立第三方权威认证平台,避免企业"标准不一"导致的市场信任度不足;其次,针对硫化物电解质等高价核心材料及关键设备研发,建议国家提供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减轻企业投入压力;最后,通过政府牵头在高端电动车、储能、电动航空等领域开展示范项目,积累应用数据并纳入行业共享数据库,减少企业重复试错。此外,还需加快专利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对国际专利竞争挑战。
企业布局:抢占先机,加速产业化进程
随着政策利好的释放,全固态电池相关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整个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上游设备商先导智能(300450.SZ)在互动平台发布消息称,公司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成为全球少数具备全固态电池整线装备交付能力的企业之一。其整线产品可柔性适配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多种电解质材料体系,实现了从全固态电极制备到高压化成分容等全固态电池制造关键设备的全覆盖。
国内锂电装备行业首批上市企业,赢合科技(300457.SZ)在固态电池赛道表现亮眼。据悉,该公司的固态湿法涂布设备、固态湿法搅拌设备、固态辊压设备及固态电解质转印设备,已交付国内多家头部电池企业,标志着赢合科技固态电池前段生产全流程装备已全部通过实际项目检验,实现"技术研发—产业化交付—场景应用"的闭环能力。
材料端,由于目前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尚未明确,主流厂商普遍选择多技术路线布局,目前多处于送样或小批量供货阶段。
电解质材料方面,天赐材料(002709.SZ)主要布局硫化物及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公司介绍,目前硫化物路线的固态电解质处于中试阶段,主要配合下游电池客户做材料技术验证,同时中试产线建设也在持续的推动,公司计划在明年完成中试产线建设,并具备中试量产的能力;新宙邦(300037.SZ)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公司已建立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测试及生产平台,目前氧化物电解质已经达到批量生产并销售阶段,同时其他类型的电解质技术也进行了储备和生产,公司也在积极根据客户需求规划未来的产能;容百科技(688005.SH)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正在加速推进中,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竣工,2026年初放量投产。
正极材料领域,容百科技高镍及超高镍全固态正极材料均已实现吨级出货,客户端测评可满足400Wh/kg电芯开发需求,同时已针对全固态电池开发高能量密度富锂锰基材料,已有百公斤级出货,并拿到批量订单;当升科技(300073.SZ)富锂锰基材料处于中试阶段,容量可达280mAh/g,循环保持率为80%。规划2026年产能为5000吨,目前已完成关键客户导入开发,实现百公斤级出货;厦钨新能(688778.SH)匹配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已实现供货,同时在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与下游客户在技术研发上保持密切交流合作。该公司在投资者平台透露,公司将结合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和市场情况,同步推进相关正极材料和硫化锂的产能建设。
负极材料方面,杉杉股份(600884.SH)目前已开发针对固态电池用的石墨产品和硅碳产品,并已在客户处进行多轮测试;开发固态电解质复合型负极材料,未来可直接用于干法电极导入固态电池。同时正在自主建立固态电池负极材料评测体系,加速固态电池专用新型负极材料研发;贝特瑞(835185.BJ)开发了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具备低体积膨胀、长循环寿命等特点;中科电气(300035.SZ)针对固态电池已布局了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产品,其中硅碳负极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且有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
作为牵动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电池厂今年以来的产业化进展颇多。
亿纬锂能(300014.SZ)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其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
国轩高科(002074.SZ)也宣布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中试线已全线贯通,设计产能达0.2GWh,良品率高达90%。与此同时,公司已启动全固态电池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孚能科技(688567.SH)并行推进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与硫化物两大技术路线。目前该公司已实现第一代半固态电池量产,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研发也取得实质性突破,计划于2025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此外,宁德时代(300750.SZ)此前已经明确将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欣旺达(300207.SZ)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
在固态电池核心成本构成中,电解质及负极材料环节有较大下探空间。孚能科技分析,电解质(尤其是硫化物)及硅基负极成本高昂。可通过优化材料制造工艺、提升材料产出率、扩大产能以实现规模效益等途径降本,预计此降本进程仍将需要一定时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
针对2030年达到614.1GWh出货量的行业目标,孚能科技提出具体路线图:技术层,2027年需攻克全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循环寿命难题,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成本上,硫化物电解质需从150万元/吨降至30万元/吨,硅基负极量产成本压缩50%,设备投资降低2/3,制造良率超85%;需求端则需新能源汽车与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协同,2030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
尽管全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布局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行业整体尚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孚能科技提醒,行业需警惕三大不确定性风险:一是,锂价波动可能推高硫化物电解质成本;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影响企业投入积极性;三是,国际竞争加剧也可能挤压国内企业市场空间,需全行业共同应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