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平均5.5%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认为,支撑“十四五”时期财政事业发展成绩的深层逻辑始终清晰不变,就是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蓝佛安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累计近50万亿元,支撑地方更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同时,突出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从预算编制源头开始发挥支出标准、信息技术等支撑作用,将财政管理贯通资金使用全链条,横向覆盖到各部门各单位,纵向延伸到市县基层。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支撑。“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顶住风险挑战,拓展发展空间,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
第一,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集中财力办成许多大事要事。一方面收入“蛋糕”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
第二,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强化逆周期调节,熨平短期波动。另一方面协调推进跨周期调节,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
第三,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2025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第四,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常态化加强监管,形成法定债务“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逐步收敛。在基层财政运行方面,中央财政五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最大力度下沉财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地方财政总体运行平稳。同时,协同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第五,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方面主要是三个“聚焦”。一是聚焦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二是聚焦效率和公平,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节,不断健全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三是聚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持续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厘清“事谁干、钱谁出”。
第六,国际财经合作深化拓展,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财政部负责26个多边、双边财经对话机制,同时还是18个国际组织窗口部门。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支持亚投行、新开行等稳健运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至7.3%。
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具有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双重”优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始终保持积极取向,既主动应对经济短期波动,加强逆周期调节,又始终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着力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既注重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相机抉择,科学把握力度节奏,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一是力度上更加给力。二是工具上更加丰富。三是发力上更加精准。四是时机上更加灵活。
2024年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推出了一揽子化债举措,叠加前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收敛,各项措施如期落地并持续显效。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2025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各地置换以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蓝佛安说。
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财政部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良性循环。一是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二是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三是改善了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风险显著降低,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蓝佛安表示,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决定了财政运行基本盘始终坚实稳固。二是我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宏观调控经验,政策工具不断丰富,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能力大大增强。三是随着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及存量风险逐步消化,财政应对未来挑战更有底气、更加从容。“十五五”期间,财政部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在存量上做减法、在管理上做加法、在效益上做乘法、在风险上做除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十四五”期间,财政部门坚持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一条工作主线,蹄疾步稳、循序渐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加快形成预算管理更加科学、税收制度更加完善、财政体制更加健全的良好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找准“收、支、管”三个切口,向预算制度改革要效益。二是把握“促进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三大功能,向税制改革要活力。三是财政体制改革方面锚定“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三项目标,向财政体制改革要动力。“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继续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储备,主动靠前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蓝佛安强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