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经是熊亚萍到云南省蒙自市水田乡服务的第二个年头。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过去的一年,那些浸着汗水的脚印里藏着成长的刻度,那些沾着泥土的对话中结出感悟的果实,每一段经历都成了青春最扎实的注脚。
从初来乍到的“手忙脚乱”,到如今面对事务的“游刃有余”,变的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变的始终是“认真做事、虚心学习”的初心。回想刚到岗位时,无论是本职工作的流程规范,还是挂联村组的民情底数,
都像一张“白纸”,满心茫然。后来跟着前辈们一点点学、一步步做:从熟悉工作台账到跟着入户走访,从记录村民诉求到梳理村组情况,慢慢褪去“新手”的生涩。
至今记得第一次入户的场景,一位热心的村民大哥笑着提点我:“咱村里人好说话,但得有礼貌——到了村民家门口要礼貌的叫声‘大哥’‘阿叔’‘阿嬢’,人家心里暖了,往后的沟通自然就顺了。”这句朴实的话,成了熊亚萍和村民打交道的“敲门砖”。如今再到村里,常常还没走到村民家门口,就有人远远招手:“进来坐坐,喝杯热水”,这份从陌生到亲近的转变,正是基层服务最动人的收获。
从党政办的“收发文”到宣传办的“公众号运营”,变的是岗位职能,不变的是“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透”的坚持。在党政办时,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每一份通知的核对、每一份文件的流转,都让熊亚萍真切感受到基层政府“神经末梢”的高效与严谨,让我读懂了“责任”二字的分量。
调整到宣传办工作后,运营乡公众号成了我的主要工作,编辑发布公众号120余篇,阅读量18000余次,收获点赞400余个。不同于机关内部的文件流转,基层宣传面对的是老百姓,得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政策解读藏进乡村故事里:写村民增收的喜悦,写产业发展的变化,写干部下沉的身影,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样。
每一次修改文案、每一次调整排版,都是为了让文字更有温度、让故事更接地气,因为我知道,这小小的公众号,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小窗口”,更是传递基层声音的“大平台”。
接下来,熊亚萍会继续带着这份在泥土里扎下的根、从星光中汲取的暖,在服务的第二年里往更深处走、往更实里干。基层服务没有捷径,唯有带着初心一步步走、带着真诚一件件做,才能在泥土与星光的见证下,让青春的服务故事,续写得更扎实、更动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