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论坛在京召开

©原创 作者: 马艳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2 11:4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马艳

当前,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正迎来“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双重机遇,如何让自然生态守护与AI科技赋能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健康服务体系,成为行业共同探索的核心课题。

9月11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教育与传播委员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北京服务贸易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工业报社、燕山大学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协办的“2025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投资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正式召开。本次论坛以“自然守护+AI智治:共筑健康新生态”为主题,聚焦医疗健康服务贸易与环保、AI科技的深度融合。

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医疗企业高管、科研专家及出海服务领域权威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转化路径及国际合作机遇,并通过展示绿色医疗服务方案、智能健康技术应用等创新成果,打破跨境合作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商机对接,为全球医疗健康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健康服务合作新格局。

北京服务贸易协会理事长李露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教育与传播委员会副主席李翰颖、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茂春、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原会长现任名誉会长葛忠兴、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李明、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序、燕山大学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戚伟欣、广东九零七智慧医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翔宇、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赵军旗、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余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娟、宁波工程学院机制系主任于金须、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AtakanOzdemir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为产业探讨带来多领域专业视角。

除上述嘉宾外,国际参会力量进一步丰富了论坛交流维度:来自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毛里求斯公共部门职业安全和健康研修班的22名商务官员,劳工与工业关系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官员,以及毛里求斯共和国市政府的健康官员也受邀参会,为论坛增添了国际化交流维度。

锚定“自然+AI”融合擘画产业发展方向

李露霞致辞表示,“自然守护”是东方智慧的传承,更是全球共识的回归。从中医“顺时养生”的理念,到民族医药“取之自然、用之有度”的实践,传统医疗从未离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如今,当现代医学愈发重视生态与健康的关联,当“绿色康养”“天然药物”成为全球趋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守护自然,就是守护医疗创新的源头活水,就是守护人类健康的根基。“AI智治”,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这两者的融合,正是产业破局的关键。”李露霞称,当AI算法赋能中医辨证,当智能设备承载民族医药的诊疗经验,当自然疗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标准化推广,传统医疗的“老智慧”就能借助科技的“新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是中国医疗服务贸易走向世界的突破口,更是全球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李翰颖介绍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教育与传播委员会致力于促进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变化的工作,并分享了欧美等国家在自然教育和森林疗养方面的经验。她表示,在中国,森林疗养领域的探索虽起步稍晚,但进展迅速。十几年前,我国就开始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从治疗、预防、康复、保健四个维度开展疗养工作。近年来,其覆盖范围逐步扩展至多个省市,不少医生和专业机构也在深入研究森林环境对健康的多元影响。

“目前,我国绿色医疗理念与服务体系正加速构建,此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李翰颖称,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大健康理念,同时融入AI等高科技应用,深入探讨自然保护与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王茂春则用一组数据勾勒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从产业规模看,2024年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0%。从对外贸易看,2024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额由2014年的878.7亿美元攀升至约200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贸易总额总体保持在15%左右。从对外投资看,中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对外投资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从医药创新来看,2024年中国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突破522.6亿美元。从国际公共采购看,2024年,中国供应联合国的药品、疫苗、器械等医疗产品采购额达1.8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0%,中国正逐步成为以联合国采购为代表的国际公共采购重要供应国之一,为全球医疗产品可及和可负担做出了新的贡献。

基于产业现状,王茂春期待论坛能凝聚三方面共识:一是推动医药健康产品标准协调发展,为产品注册准入创造更多便利。二是加强“AI-医疗”伦理共识建设,确立数据安全与技术普惠边界。三是打造合作生态,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更早地惠及民众健康。

多领域深耕 解锁医疗健康创新路径

在主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不同细分领域展开深度分享。

葛忠兴以《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健康生态共建》为题,指出当前人民健康虽呈良好态势,但疾病年轻化、慢病严重化、老人多病化等仍需警惕,而民族医药在保健养生与疾病治疗上独具特色——以苗药为例,“百草皆药、家家有医”的特点,让其在疗法多样性、实用性上优势显著。他强调,民族医药在传承创新中不断突破,已成为新的投资“蓝海”,未来全球合作前景广阔,必将为维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是实现主动健康管理从理念走向现实的关键。它们将过去离散、手动的医疗服务环节,转变为一个连续、自动和个性化的闭环管理流程,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供给能力。”李明在《从AI赋能到主动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共筑健康新生态》报告中表示,AI正引领一场健康管理的革命,推动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的医学模式成为主流。借助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应用,AI能够实时追踪并分析个人健康数据,在营养、运动、睡眠和情绪等领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实时反馈与建议。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让精准、便捷的全方位健康管理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余中指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中医AI不是简单地把中医书籍数字化,也不是用AI替代老中医,而是利用AI的公理来扩展、增强和实现中医的公理。中医AI是构建一个以AI技术为引擎,以中医理论为底层操作系统的新型“健康计算框架”。

余中强调,未来的中医师将是“传统哲学的继承者、现代科技的运用者、人文关怀的践行者”三位一体的全新职业。未来的中医师不会失业,但工作内容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他们的价值不再主要体现在“记忆知识的多少”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而将主要体现在“运用AI的能力”“综合判断的智慧”和“提供情感价值的高度”。

黄序在《AI赋能医疗健康未来》报告中指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中国AI医疗市场增速领先全球,2030年规模预计达4000亿元。

而要释放AI医疗的市场价值,推动技术从概念走向临床应用,产学研资协同是关键路径。黄序从三个维度阐释具体实践方向:一是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和医疗机构临床需求,构建AI医疗创新闭环,加速技术落地应用。二是针对医疗影像识别、药物研发等核心场景,三方联合组建实验室,共享数据与算力资源,突破算法精度与临床适配性瓶颈。三是建立专利共享、临床试验绿色通道等机制,推动AI辅助诊断系统、智能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快速通过审批并规模化应用。

制药产业升级 蓄势搭建国际合作桥梁

驻华使馆代表的发言为论坛注入国际视野,AtakanOzdemir详细介绍了土耳其医疗健康产业的转型与合作机遇。

AtakanOzdemir在分享中提到,当前,土耳其制药产业正加速转型——从竞争激烈的仿药市场,向附加值更高的生物制药及创新导向型市场迈进。为推动这一转型,土耳其政府积极实施战略本土化计划,而这一计划也为医药领域的本地生产合作创造了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土耳其的医药监管环境也在持续优化:不仅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自2018年成为PIC/S正式成员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显著提升,为医药创新者打造了安全、可预测的发展环境。

土耳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更具全球化视野:其目标不仅是满足国内需求,更致力于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战略性制造与出口中心。AtakanOzdemir诚邀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者深度参与土耳其市场。

前沿成果落地 激活康养产业新动能

科研与学术领域代表也带来前沿成果分享。

戚伟欣在《新时代新使命—科技服务康养产业创新研究》报告中,围绕康养产业发展背景与趋势、两院一中心体制及康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康养产业发展正迎来多条新赛道,在生物制药领域,该产业正经历由仿创结合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发展黄金期;AI医疗领域,呈现出中国医疗服务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中医药康养领域,在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成为新风口;康复辅具领域,科技创新正引领银发产业新赛道。这些领域共同推动着康养产业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围绕着这四个领域,燕山大学也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布局。

李娟在《从课题到客厅:智慧守护银龄大脑》报告中,围绕认知老化与老年痴呆、从延缓认知老化到痴呆防治系列研究、核心研究成果数字化落地实践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她重点介绍了团队的关键成果:有氧运动+视频游戏联合训练提升老年人记忆力,并增强大脑(海马)结构和功能(执行控制网络)可塑性。认知+运动+心理综合干预促进老年人全面心身健康,并使老年人大脑功能网络呈现年轻化趋势。

针对老年痴呆高风险人群这一重点群体,研究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综合干预能有效提升老年痴呆高风险人群认知能力且效果在一年后有所维持,为老年痴呆防治提供了兼具科学依据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脑机接口(BCI)和多模态大模型(AI)双向赋能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康复机器人智能化进程。”于金须在《BCI与AI双向赋能的具身康复医疗产业化发展探索》报告中介绍,2024年11月,其团队在浙江创立湖州臻友科技有限公司,陆续将团队研究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公司目前已经将手部康复机器人、脑肢协同康复系统产品化。

从技术到服务 探索产业转化新路径

企业代表也结合实践分享产业洞察。

龙翔宇认为,应对老龄化挑战,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有效的转化路径。“我们探索的是一条将科研课题、临床资源与社区网络紧密联结的可行模式。”龙翔宇称,一是科研驱动:以国家级课题与专病队列为基石,确保服务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二是平台赋能:以907智慧医养平台为中枢,实现数据融通与服务调度。三是服务落地:以社区服务网络为触手,将精准化的健康干预无缝对接到居家场景。

赵军旗以“中医药为抢占抗衰老国际制高点提供原创思维”为题,从人类健康寿命新挑战、科技赋能中医药抗衰老研究、未来发展展望三方面进行了分享。赵军旗提到,新银发群体的消费正从“老有所依”的基本需求,转向品质升级、悦己消费。与此同时,国家也发布多个重磅政策文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发展抗衰老产业。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延缓衰老’已从健康诉求升级为全球关注焦点,口服抗衰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而其公司产品八子补肾正在为长寿中国作出积极贡献。”赵军旗表示。

整场论坛通过多维度、跨领域的交流碰撞,不仅明确了“自然守护+AI智治”的融合方向,更汇聚了产学研资、国内外各方力量的共识与行动方案,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马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