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在京召开

©原创 作者: 马艳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2 11:41
分享到:

9月11日,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主题论坛之一,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组织代表、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论坛现场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出席并致辞。刘泽洪表示,当前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达31%。随着新能源规模持续扩大和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象条件已成为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最高气温每升高1℃将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合作组织积极开展能源气象协同创新研究,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电年景预测2025》,填补了新能源长周期发电预测领域的技术空白。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提升能源系统气候适应能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游敏在致辞时表示,电力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正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他指出,需要深化"气象+电力"融合,通过数据共享、技术研发和政策协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电网韧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积极践行者,正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彰显了中国在发展绿色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和重大成就。本届论坛汇聚国际组织代表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协同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党委副书记、董事牛晓彤,清华大学副教授同丹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张人禾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深入研究气候系统自然过程变化及其与人为活动的相互作用。他强调碳中和涉及大气科学核心问题,需要加强气候系统碳循环、自然变暖过程及正反馈机制研究,并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研究,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周天军从科学视角阐述,全球增暖趋势显著,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实现碳中和需要深度减排。中国正积极推进双碳目标,风光发电技术位居国际前列,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牛晓彤表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中国气象局合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在碳核查、绿色金融和ESG服务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参与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并通过气候适应性认证助力能源项目提升运行稳定性,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增强标准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

同丹指出,气候变化导致风光电力系统供需失衡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需要通过跨区域互联、储能优化等针对性措施提升系统韧性,这为我国构建气候适应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活动现场,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环球网共同发起,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及地方政府代表,共同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该活动聚焦各地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项目将通过技术研究、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三大体系,系统梳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全力推动区域绿色品牌建设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样板。(马艳)


作者:马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