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扬州邗江区竹西街道,京杭大运河畔,有一个原本偏僻落后的村庄——瓦窑村。曾经,这里交通闭塞,环境脏乱,村民收入不高,“一产几乎没有,二三产业支撑不足”,在外人眼中只是被遗忘的一隅。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这里却因“窑心湖”农文旅项目的落地与走红,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数万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火种在这里迅速燃起。
党建引领:破局“疑虑关”,跑出决策“加速度”
瓦窑村的蝶变,源于党建引领下的科学决策与高效执行。2023年底,竹西街道党工委因地制宜,结合瓦窑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与历史文化底蕴,审慎研究、科学决策,正式启动“窑心湖”农文旅项目。在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走访、反复调研,逐户向村民讲解项目意义,化解矛盾,争取支持。
“刚开始,很多村民心里打鼓,看不到眼前收益。”村工作人员回忆,“但随着环境改善,村庄道路硬化、河塘整治、景观提升,大家逐渐认可,甚至主动加入项目。”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在决策层面,更体现在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全过程。

瓦窑村党群服务中心
项目落地:一年多走完 “三五年路”,业态多元聚人气
2024年春,首场钓鱼比赛在窑心湖畔举行,迅速聚拢人气;同年夏天,星空露营和游船亲水项目引来大批年轻游客,社交媒体的传播让瓦窑村火速“出圈”。2025年截至清明节,短短三个月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场面一度“人车如织”。
“速度快”是窑心湖项目的最大特色。仅用数月时间,村里便建起了竹隐·花缘度假酒店、时光驿站、稻梦田园等项目组团,露营、垂钓、水上运动、咖啡馆、农家乐等业态一应俱全。正如当地干部所说:“从决策到启动再到走红,瓦窑村用了一年多走完了别人三五年才敢尝试的路。”

竹隐·花缘度假酒店
村民共富: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产业链上赚“家门口的钱”
农文旅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富口袋”。瓦窑村顾下庄原有的98户村民,如今大多找到了参与项目的新角色:有人租赁露营烧烤设备、摆摊卖冰粉矿泉水;有人开设农家乐、民宿;有人返乡开咖啡馆、做垂钓培训。村集体通过与酒店、餐饮企业的合作,按比例分成,每年都有稳定收益。
“以前村民一年四五万元收入,现在不少人多了一份‘家门口就业’的新工作。”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在度假酒店前台服务的年轻姑娘,她正是本地村民,“原本在城里打工,现在回来既能照顾父母,还能拿到稳定工资。”这背后,正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人才回流”的生动注脚。
同时,村庄环境的改善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与生活幸福感。“过去乱堆乱放,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觉得有面子。”村干部感慨。

文化铸魂:激活“千年窑火”,打造长效IP
“瓦窑村不能只做‘网红’,要做‘长红’,文化就是根。”在项目规划中,街道党工委始终强调“文化赋能”。瓦窑村因明清时期砖瓦窑场得名,如今,“千年窑火”这一文化符号正被重新激活。
村里新建的瓦窑记忆馆,陈列着从村民家中征集的300余件老砖瓦、窑具,搭配窑厂老工人的影像采访,还原了“瓦窑铺”当年“烟火连天”的盛况;记忆馆旁的窑洞主题书吧,墙面用老砖瓦堆砌,书架上摆放着《扬州窑业史》等书籍,成为游客“打卡+阅读”的好去处。村里还计划邀请曾担任窑厂厂长的老党员担任“文化讲解员”,让“活历史”讲述瓦窑故事。

瓦窑记忆馆
未来,瓦窑村的文化IP打造将更“立体”:计划举办“窑火文化节”,开展古法砖瓦烧制体验、非遗淮扬菜品鉴等活动;开发“瓦窑印记”文创产品,将老砖瓦元素融入笔记本、钥匙扣等周边;推进“稻田研学”项目,让学生在种植、收割中了解农耕文化,同时体验砖瓦手作,实现“生态+文化”双重研学。
未来图景:从“流量”到“留量”,绘就幸福家园
如今的瓦窑村,已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村口的“瓦窑铺”标识牌古色古香,瓦影湖边的栈道上游人漫步,夜晚的砖窑光影装置与篝火晚会相映成趣,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窑心湖”项目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底气”,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300万元,且长期保持每年约10%的稳定增长态势;已有8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村风民风持续改善。

窑心湖露营基地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瓦窑村‘热闹一时’,而是要让这里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家园。”竹西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瓦窑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农文旅+体育”,引入骑行、徒步赛事;培育“农文旅+夜经济”,打造竹野露营、星空夜市等业态;深化“农文旅+研学”,与扬州中小学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让“千年窑火”持续照亮乡村振兴路。
从“脏乱差”到“网红地”,从“空心村”到“活力村”,瓦窑村的蜕变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党建引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画卷”,就能在寻常村落中徐徐展开。(朱云龙、高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