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春作桥,连通振兴之路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10 10:39
分享到:

一本书可以打开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引领孩子们登上知识的殿堂、畅游知识海洋。9月2日上午,在开学之际,一场满是爱意的爱心图书捐赠活动让凉山州越西县斯拉村幼儿园内处处洋溢着融融暖意。

组织捐赠活动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派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书古镇斯拉村第一书记张金军,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更是一位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默默奉献的高校思政工作者,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教育帮扶的执着追求诠释着华西口腔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故事关于教育,关于奉献,也关于坚持。

架起求知探索的彩虹桥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定点帮扶地凉山州越西县斯拉村地处大凉山,位置偏远,发展较为落后,村幼儿园存在图书数量短缺等教育资源匮乏状况,难以满足孩子们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了解这一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张金军表示:“得知斯拉村幼儿园图书资源不足,我深受触动。村内有20多名儿童在此就读,深知优质教育对他们成长的关键作用。为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我们决定借助帮扶单位力量,推动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让贫困山区孩子有书读、多读书,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工会联系,共同发起“爱心图书”捐赠活动。活动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职工、家长和小朋友的热烈响应,大家踊跃捐赠图书等学习用品,医院工会积极组织志愿者将专业的幼教书籍精心整理汇总,认真筛选适合幼儿阅读的各类图书。

捐赠仪式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翻开绘本,围坐在一起认真阅读,他们脸上纯真的笑容,还有眼里好奇又兴奋的光芒,成了活动中最让人感动的画面。“这些绘本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资源,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对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村书记木洛阿且和幼儿园老师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善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让梦想不再遥远

“只有走进贫困村民家中,才能真正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到村的第一个月,张金军和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一道入户走访、摸底排查。经过一番摸底调研,了解到了斯拉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村民的需求。熟悉村里基本情况后,张金军和驻村工作队开始探索找准民生“小切口”,办好为民“大实事”。

走访中,张金军发现斯拉村留守儿童较多,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容易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容易迷失方向,更有很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凉山,视野和知识面偏窄。为了给斯拉村儿童提供走出大凉山学习成长的机会,帮助孩子了解和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和知识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开展了“从越西到华西——斯拉村青少年暑期夏令营”,为斯拉村的青少年打造了一场独特而深刻的教育体验。参加夏令营的斯拉村青少年皮特江敏谈到:“这是我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见识到3D打印、机器狗等高科技技术,深受震撼和激励,回去后我会努力读书,力争考取梦想中的四川大学。”夏令营活动为斯拉村孩子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让他们明晰自己了人生目标,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用心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帮扶”是张金军追求的目标。为持续关注并支持斯拉村青少年的成长,张金军积极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微笑青年志愿者团队开展“信搭大小手”活动,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构建起华西口腔医学院大学生与斯拉村青少年之间的心灵桥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追求梦想。

人生的价值在于被需要。关爱、温暖、支持、信心、力量和希望,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青年志愿者们带给斯拉村孩子们的礼物,也是“信搭大小手”活动给志愿者们的馈赠,在这跨越空间与年龄的心灵对话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华西口腔志愿者们发挥专业特长,对小朋友们进行口腔知识科普;为成长之路答疑解惑,鼓励留守儿童们勇敢、坚强地生活……虽素未谋面,却共同成长。

对于这样的书信交流方式,斯拉村在读学生曲莫约且赞许道:“现在手写书信往来越来越少,能收到一封来自远方朋友的亲笔信,是一件极其浪漫且惊喜的事。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和烦恼,华西口腔的哥哥大姐姐都会认真回信帮助我们答疑解惑,纾解心中之困。”

“我们也很期待收到斯拉村青少年的回信。在书信中,让孩子们可以从文字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这也是一份来自远方的陪伴。”华西口腔青年志愿者负责人孔祥睿说道。

让教育帮扶惠及每名学生

扶贫先扶志,扶志在教育,从农村走出的张金军,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教育帮扶成为他驻村帮扶的重中之重。村内的农家书屋成为张金军的有力助手,农家书屋是村民阅读学习的主阵地,尤其对乡村孩子来说农家书屋不仅是一个提供阅读学习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他们童年梦想与希望的地方。张金军开始不断探索“农家书屋+”功能,2025年寒暑假张金军积极联系、对接村内返乡大学生,向他们介绍开展公益课堂活动目的和意义,并征求意见;同时,挨家挨户走访村内有在读学生的家庭,向家长及学生宣传公益课堂的好处。活动迅速得到大学生们、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与肯定,6名返乡大学生无偿加入公益课堂活动,20余名中小学生在大学生的指导下,开启了丰富的假期生活。

“平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农家书屋读书,这个假期有哥哥姐姐在书屋内为我辅导作业,给我们普及保护口腔的相关知识,还带我们玩儿,我感觉很开心,这个‘公益课堂’很充实、很快乐。”斯拉村的在读学生吉力秀花说。

农家书屋里的“公益课堂”开设了作业辅导、保护森林草原、禁毒防艾、口腔健康科普等一系列课程,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大学生课外实践,又托管了在家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对无人父母在外务工的儿童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给予了更多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各界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行走的思政课堂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张金军也思考如何开展思政课程,他开始尝试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斯拉村,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张金军带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大学生在绿水青山间沉浸式开展“两山”理念实践研学,“零距离”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乡村实践。

师生们通过与斯拉村村书记木洛阿且的对话交流、沉浸式参观花椒产业园、生态农庄以及书古镇农文旅项目等,深入了解书古镇及斯拉村在产业振兴、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全村发展花椒260余亩,实现村集体经济超过19万元,各种产业经济带动村里100多人就业……”木洛阿且以一串串数据勾勒出斯拉村的蝶变路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学生王一伊在参观后感慨:“目之所及的产业活力,让我真切触摸到理论落地的强大生命力。”

在斯拉村,华西口腔社会实践团为当地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口腔健康讲堂以及义诊活动,赠送了口腔健康教育书籍、儿童口腔保健用品等物品,医学生们深入基层拓展视野,将专业所学运用于第二课堂实践,将医者仁心与群众需要紧密相连。“只有走下去,才会发现真需求。”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生饶思晗发现,自己在义诊过程中接触到的患者,与在日常门诊时遇到的患者不一样,“我期待自己所学所长能有用武之地,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青年学子探寻了乡村振兴的密码,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服务乡村、奉献基层的种子。

聚焦“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回望这一年,张金军感慨地说,在这条践行时代使命的教育帮扶路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始终将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定点帮扶实践相结合,把党和国家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乡村振兴的最前沿、第一线,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