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技术破局到抱团共富:霍山新农人让中药产业成乡村振兴 金钥匙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9-10 10:35
分享到:

清晨五点,大别山深处的薄雾还未散尽,广业林已背着竹篓钻进霍山石斛种植基地。这个曾在外打拼的90后,如今是仙人湖家庭农场石斛基地的“技术管家”,也是安徽省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党建+科技”培育出的新农人代表。在霍山,像广业林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正是在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用技术破局、以技能兴农,在中药产业的沃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从“门外汉”到“斛专家”:党建搭桥,科技为新农人“赋能”

“以前种石斛全凭老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慌了神,现在跟着高校专家学技术,心里踏实多了。”广业林的转变,始于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搭建的“党员专家帮扶机制”。在得知仙人湖家庭农场石斛基地面临种苗退化、产量不稳的难题,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立刻对接皖西学院,促成“党员专家团队”驻场指导,广业林成了专家团队的“贴身学徒”。

起初,面对“组培苗驯化”“仿野生栽培”等专业术语,广业林一头雾水。皖西学院党员教授陈艳君没有急于灌输理论,而是带着他在基地里“蹲点”:从调控温室湿度,到研发“石斛专用有机肥”,每一个步骤都手把手教。为了攻克“病虫害绿色防治”难题,李家宝跟着专家在基地搭建虫情测报灯,记录害虫活动规律,还学会了用中草药提取液制作生物农药,这套“生态防治法”不仅让石斛病虫害发生率下降了40%,还保住了基地的“绿色认证”。

这样的“赋能故事”,在霍山中药产业领域还有很多。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通过“党员专家团队”,推动8家石斛企业与高校结对,14名党员专家深入一线,培养出像广业林这样的“技术型新农人”56名。他们带着“科技钥匙”,打开了霍山中药产业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的转型之门。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党建牵线,联盟让新农人“聚力”

“以前卖石斛,要么被收购商压价,要么担心客户质疑真伪,现在加入党建联盟,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起加入霍山石斛协会党建联盟后的变化,新农人汪爱芳难掩激动。早年,她在自家山场种了20亩石斛,却因没有品牌、缺乏渠道,优质石斛卖不上好价钱。

2024年,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牵头成立霍山石斛产业协会党建联盟,覆盖260多家会员单位,汪爱芳的合作社成了首批成员。联盟不仅带来了“统一标准”,从种植到加工都遵循《霍山石斛人工栽培技术规程》国家标准,还帮她解决了“溯源防伪”难题。“每一批石斛都有‘电子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检测报告,客户再也不担心买到假货了。”

从“富自己”到“带共富”:党建引路,村企联建让新农人“担当”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本事。”这是回音必制药安徽制药有限公司支部书记郭升富常说的话。作为公司“党员攻关组”成员,研发口服固体制剂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生产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断血流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列入安徽省“十大皖药”。还推动公司与周边行政村开展“村企共建”,让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在郭升富的推动下,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太平畈乡流转山场1000亩,建立标准化断血流种植基地。把分散的农户“凝成一股绳”,让闲置资源变成“增收资产”。为了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郭升富牵头成立“技术帮扶队”,每月深入农户家中指导。“以前旱地只能种些玉米,一亩地收入才能收几百块,现在跟着郭书记种断血流,一亩地能赚2万多!”农户陈建国种了3亩断血流,去年全家增收6万多元,还在基地找到了务工岗位,每月能领4000元工资。

从广业林的“技术破局”,到汪爱芳的“抱团发展”,再到郭升富的“带富担当”,霍山新农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用兴农技术筑牢产业根基,用兴农技能激活发展活力,越来越多新农人拿起“技术钥匙”、种好“致富药材”,让共富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药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焕发勃勃生机。(叶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