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梁山脚下绿意盎然,一场以“锌”为媒的科学实践正悄然升温。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普资源下沉成为激活基层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而青少年作为科学素养培育的“种子”,更需要扎根生活的实践土壤。在此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锌”程启航赴济宁梁山实践服务团循着水浒故地的文化脉络而来,带着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箱、通俗易懂的科普手册,走进梁山县赵堌堆乡的黄河娃中来。实践团成员们既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者”,也不是走马观花的“短期访客”,而是以“接地气”的方式,将课本里的化学方程式转化为孩子们能亲手操作的趣味实验——从探究土壤中锌元素的存在,到演示锌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这场跨越城乡的科普行动,既是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反哺基层的责任担当,更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播下了“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的种子。
在“清水变色的秘密”化学实验课中。服务团成员徐庆鑫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等等,然后徐庆鑫在讲台旁进行实验操作,“大家猜猜,把柠檬汁挤进碘伏里,会发生什么?”提问让孩子们瞪大眼睛。随着柠檬汁滴入溶液,原本浑浊的褐色液体竟慢慢变得透明,黄河娃们忍不住凑上前,小声惊叹:“颜色像被擦掉了一样!”他们纷纷表示太神奇啦!原来碘伏是强氧化剂,柠檬片中含有的维C是强还原剂,可以将碘伏变成透明色;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理解,服务团成员徐庆鑫紧接着拿起馒头块,轻轻蘸了蘸另一杯碘伏——原本淡黄的馒头表面瞬间染上蓝紫色,与刚才的“褪色”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馒头里有淀粉,淀粉和碘伏是‘好朋友’,相遇就会变颜色哦。”黄河娃们亲手操作。在服务团成员的帮助下,他们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每一步实验步骤,有的兴高采烈地举着自己的“实验成果”跑向服务团成员:“老师你看,我的实验成功啦!”这场“清水变色的‘秘密’”小实验,不仅让黄河娃看到了化学的奇妙,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原来科学不在课本里,就在手边的常见材料中,在每一次动手尝试的好奇里。

在禁毒教育课中,服务团成员张方霖搬出“仿真毒品小铺”——跳跳糖、奶茶粉、卡通贴纸,外表甜美,实则陷阱。她让黄河娃了解什么是毒品,科普身边的毒品案例故事,学习如何防毒禁毒,并播放有关毒瘾为什么特别难戒除的视频。当黄河娃看到因吸毒而萎缩的大脑模型时,齐声喊出“珍爱生命,远离第一口”。

当第一缕霞光尚未掠过堤岸时,身着红色马甲的服务团成员已列队河畔。在黄河志愿者协会骨干的带领下,服务团成员们兵分三路:一路手持夹钳与可降解袋,专注“地毯式”搜索塑料碎片、渔网浮标、白色垃圾;一路沿水线巡查,记录非法排污口坐标,在黄河志愿者协会的协助下上传至“云端地图”;一路向晨练村民发放自制《黄河滩区安全手册》,用梁山方言讲解防溺水“六不准”。短短两小时,三十余名青年共清理岸线1.2公里,分拣垃圾10.8公斤,其中可回收物占比62%。当最后一袋垃圾被搬上转运车,阳光恰好穿透薄雾,照亮了滩面新生的绿意,也照亮了黄河娃追逐浪花的笑脸。

午后,浮桥的铁索在烈日下泛着幽蓝。黄河志愿者协会会长马会长化身“临时导师”,带领服务团成员走上浮桥,指着摇晃桥身娓娓道来:这座浮桥始建于1966年,当年由梁山百姓肩挑背扛,将数不清的钢铁投入湍流,只为打通晋煤南运的咽喉。服务团成员俯身触摸冰凉的钢梁,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的号子声——那是梁山人改天换地的倔强心跳。桥下,黄河水裹挟泥沙滚滚东去;桥上,服务团成员无不赞叹黄河与浮桥所形成壮丽景观,声音与浪声交叠,激荡成一首跨越时空的交响。
木船劈巨浪,星火自此燎原;刘邓一渡,江山换了新篇。,马会长带领服务团成员抵达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推开厚重木门,仿佛掀开一部滚烫的史册:泛黄的电文、生锈的船桨、弹孔累累的钢盔……在“强渡黄河”巨幅浮雕前,黄河志愿者协会会长马会长现场教学,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与今日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并置——“当年,刘邓大军靠木船和信仰撕开突破口;今天,我们用科技和绿色理念再启新局。”服务团成员静静聆听,有人轻抚展柜,有人速记笔记,更多人举起右拳,在鲜红党旗下重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日影西斜,返程的车辆掠过金色麦浪。车厢里,服务团成员没有疲惫,只有复盘:如何把今日在黄河滩边所做的事情转化为科普动画?让黄河娃了解黄河现如今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中,应该怎么去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怎样把将军渡故事改编成化学情境剧?有人提议设计“黄河元素”周期表,用浮桥钢材的合金成分讲解金属防腐;有人计划把纪念馆的“船只浮力”案例融入下一节“瓶子吹气球”实验。灯火星光间,服务团成员们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续写着“锌”火相传的下一章。
正如黄河不舍昼夜,青春亦奔涌向前。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入堤岸,服务团成员把今日的汗珠与热泪,种进梁山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他们深知,净化一条河流、守护一座桥、铭记一段历史,都是在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土;而每一次俯身、每一次仰望、每一次沉思,都是把个人“小目标”融入民族“大蓝图”的青春注脚。未来,这股“锌”火将随黄河入海,化作更辽阔的光,照亮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