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公开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业态加速兴起,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表示,鼓励用好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用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引导更多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体育器械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育器械供给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也很快。“随着体育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未来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王卫明说。
体育器械产品呈现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新特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卫明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强化供需协同,统筹推进体育器械产业发展。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增长34%,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上市生产企业有8家,累计培育了体育器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也不断壮大。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河北张家口建设冰雪装备领域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了泉州现代体育产品、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王卫明表示。
二是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目前,我国体育器械产品体系逐渐完备,形成冰雪器材装备及配件、其他体育专项运动器材及配件、健身器材、运动服装鞋帽、户外运动器材、运动康复训练器材、体育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体育场馆用设备等等21类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了竞技体育、大众运动、运动康复等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竞技体育方面,雪车、客运索道等产品亮相冬奥会,短道速滑服、滑雪板等产品驰骋亚冬会,举重器材、山地自行车、乒乓球系列产品、运动鞋服、柔道赛场设施等产品也成为夏奥会的“常客”。大众运动方面,先进适用、物美质优的运动器材不断涌现,小型健身中心、智能健身设备等等走进社区,进入家庭。运动康复方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超低温冷疗舱、冲击波治疗仪等缓解运动疲劳,助力肌体康复。
三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从室内到户外,从专业运动到日常健身,体育器械正以更智能、更适配方式融入多元化场景,产品也呈现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新特征。虚拟自行车比赛、虚拟赛车、虚拟赛艇等依托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运动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相隔千里之外的群体同台竞技。内置碳纤维板的跑鞋可以实现快速吸震,并将冲击力转化为动力,助力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跑得又稳又快。
可折叠智能跑步机、可自由拼接的哑铃架、小型化的动感单车,兼具便携与专业性能,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智能调节阻力的划船机、智能健身镜等人工智能产品,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还能实时监测心率、步频等指标,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运动爱好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方案。
继续推动打造户外运动产业新增长点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纵深推进,体育消费持续攀升,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体育器械融合加速,不断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年轻群体参与热情高涨,体育器械发展未来可期。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商务部高度重视发挥展会平台作用,聚焦展会质效提升,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体育消费促进体系。目前,我国国内体育企业充分利用广交会这一平台,展示“中国智造”体育用品实力,推动优质体育装备、健身器材和运动服饰走向世界。同时,服贸会设立体育服务专题,围绕赛事资源集聚、科技赋能体育、产业融合创新和全球服务协同四个维度,全面呈现体育领域新技术、新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陈俊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体育总局等部门,从规划引领、目的地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继续推动打造户外运动产业新增长点。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二是坚持以点带面。三是加大支持力度。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说,要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开发智能健身装备、虚拟现实运动及在线健身课程,拓展消费的时空边界。同时,鼓励体育科技创新,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王卫明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细化工作举措,提升优质供给,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推动关键技术研发。面向竞技体育和大众运动亟需,研发一批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和康复装备,发展一批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的体育器械。我们将会同体育总局,探索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用户单位等,联合开展体育器械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持续提升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拓展消费新场景。推动体育器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智能体育器械、绿色体育器械,探索沉浸式体验新模式。引导行业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体育器械,不断丰富拓展群众体育运动场景,让更多的用户群体喜欢上体育运动,坚持体育运动。
三是加大优质品牌体育。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打造一批体育器械领域国际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持续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地方加快发展体育器械产业,打造一批体育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导行业组织开展优秀体育器械产品优秀目录遴选,加大优秀产品宣传力度。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产品、技术、人才、标准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行业组织搭建平台,通过举办国际展会、学术论坛等,多措并举宣传推介,推进体育器械“走出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