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全球纺织业正加速摆脱“资源消耗型线性模式”,向“闭环再生循环体系”深度跃迁。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的量化目标。
在此背景下,循环设计即服务、产品数字护照驱动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闭环、消费后纺织资产逆向物流网络等创新实践,成为破解时尚产业构建ESG价值共生体系核心难题的关键路径。
如今,2025年如期而至。值此行业变革的重要节点,2025年9月2日至3日,“2025循环创新・时尚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这场盛会的召开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深耕循环创新十年后的成果总结与未来谋划,更是对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与实践落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要破解产业实践难题、推动循环创新发展,需立足全球产业变革新形势,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的范式重构、消费理念的深度变革、精准政策的战略引领三大核心机遇。他以行业实践数据为证:“从2005年到2024年,我国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超过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纺织行业对循环经济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探索,更是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同时,他呼吁行业进一步加强跨领域协作,将单点创新转化为系统生态优势,在全球纺织可持续治理中发出更强“中国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在致辞中强调,政策引导是推动纺织业循环经济落地的关键支撑。他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循环发展已从‘自发探索’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响应’协同发力的新阶段,《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中‘2025年循环利用率达25%’的目标,既是硬指标也是动员令。”他进一步表示,未来政策将重点围绕“标准统一、数据共享、金融支持”三大方向发力,通过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纤维应用场景拓展,为行业循环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围绕“纺织品循环创新展望”主题,从技术革新维度提出产业发展路径。他认为:“纺织循环创新的核心瓶颈在技术,突破点也在技术。当前行业正面临从‘物理回收’向‘化学再生’的关键跨越,只有攻克再生纤维性能提升、废旧纺织品智能分拣、微塑料治理等‘卡脖子’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从纤维到纤维’的无限循环。”他以具体技术方向为例:“未来三年,生物酶法再生、数字喷墨印花结合AI工艺优化等技术将迎来规模化应用,这些技术不仅能降低生产能耗30%以上,还能为循环时尚提供更高品质的材料支撑,让‘环保’与‘高品质’不再矛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聚焦“产品数字护照(DPP)与纺织循环生态构建”,详细分享了行业数字化实践成果。她指出:“产品数字护照是打通‘生产-消费-回收’闭环的关键纽带,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起‘白皮书探明路径、标准规范引领、系统技术落地’的DPP工作体系。”她以李宁针织圆领短袖T恤的实景案例为例:“通过DPP,我们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视化,从原料来源、生产能耗到碳足迹数据,再到回收指引,消费者扫码即可一目了然。”同时,她强调:“下一步将推动DPP与碳标签深度对接、与供应链动态地图集成,让数字技术成为纺织循环发展的‘加速器’。”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关一松分享“纺织品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在全球的发展”情况时指出,EPR制度已成为全球推动纺织循环的核心政策工具。他介绍:“目前全球已有欧盟、加拿大、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出台纺织品EPR相关法规,核心是通过明确生产者的回收责任,倒逼产业链从‘设计端’就考虑循环属性。”他建议中国纺织业:“在借鉴国际经验时,需结合产业规模大、中小企业多的特点,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EPR实施模式,避免‘一刀切’,让不同类型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的循环路径。”
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5)秘书长高东峰详细阐述“中国纺织循环标准体系”建设进展,强调标准是行业循环发展的“基础设施”。他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回收-分拣-再生-应用’全链条的纺织循环标准框架,包括废旧纺织品分类分级、再生纤维性能要求等12项关键标准。”他特别提到:“标准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我们正在推动标准与认证、检测体系衔接,未来企业只要符合标准,其再生产品就能获得市场认可,这将大幅降低循环实践的交易成本,提升行业整体效率。”
必维集团消费品服务部脱碳与清洁生产总监Rakesh VAZIRANI解读“欧盟绿色新政下的循环经济立法全景”时提醒中国企业:“欧盟《循环经济法案》的公众咨询已启动,未来将对纺织品的碳足迹、可回收性、信息披露提出更严格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建议:“企业需提前布局绿色供应链,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碳核算体系,通过第三方认证证明合规性,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保住并拓展欧洲市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纺织倡议负责人Bettina HELLER介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纺织倡议的行动进展”时呼吁:“纺织循环不是单个国家或企业的事,需要全球行业加强合作。目前我们已联合5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机构,共同推进可持续纺织目标。”她特别提到中国实践的价值:“中国纺织业的循环创新经验,尤其是在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建设、再生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成果,值得全球借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国际协作,共同推动全球纺织业可持续转型。”(马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