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认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活,中国经济韧性就会更强。“十四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效益、质量都有显著提高。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用工人数超过1.28亿,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6.4%、7.4%、5.4%,均高于大型企业。
截至到202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我国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十五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聚焦政策法规、优企培育、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
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全力推动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首先,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了1.46万家,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7%,这些数字都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授权发明专利达到了22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981个,投资金额超过690亿,累计有超过2000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再比如,联合财政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支持超过4.5万家试点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第二,坚持坚决有力地助企纾困,中小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在加快解决。不断优化普惠性支持政策,阶段性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半征收“六税两费”,让万千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十四五”期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9万亿,增幅超过120%,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同时,修订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应该说有明显成效,建设完善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投诉平台,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第三,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超过1800家,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上线运行,打造“一起益企”专项行动等系列服务品牌。建成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李乐成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带动了产业跃迁升级。一是高质量科技供给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出了一批面向前沿、造福于民的重大科技成果。国产大飞机翱翔长空,国产大型邮轮起锚远航,超大直径盾构机“穿山遁地”,国产开源区块链赋能重点行业。
二是高能级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新格局”。“十四五”期间,新布局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我们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创新投入方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到了全社会研发经费的3/4以上。创新产出方面,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十三五”末的90.7万件提高到了2024年的124.4万件,在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中的占比也从60%提升到了65%。
四是创新成果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了9263项行业标准,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强化知识产权强链护链作用,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8.4个百分点。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夯实融合基础,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速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抓好融合关键,支持更多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的话语权、主导力。畅通融合途径,构建中试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高新区“稳、高、优”
国家高新区作为产业创新的高地,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资源和优质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十四五”以来,国家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又“高”又“新”的要求,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高新区走在前、作表率,园区总量从2020年的169家增加到了178家,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十四五”期间一些成效,就是“稳、高、优”。
“稳”指的是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稳步提升。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了14.3%,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71.8万元/人,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2025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万亿元,同比增长6.5%。
“高”指的是创新水平在向高攀升。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50%左右。“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内先后诞生了全球首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等原创技术和产品。2025年上半年,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全球最快的磁悬浮试验速度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成功刷新,实现了多项全球领先。
“优”指的是优质企业在持续壮大。2024年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3万家,比“十三五”末增长了29.4%。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创新方面,支持国家高新区率先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新路、开新局;在强产业方面,支持国家高新区做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扎实推进新赛道培育;在优管理方面,支持国家高新区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