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行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行业治理。9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认为,抓行业必须抓治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进行业治理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市场化法治化理念,运用改革的思路办法,构建协同高效、监管有力的行业治理格局,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企业产业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李乐成表示。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行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李乐成表示,近一段时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一道,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要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要加强电信、道路机动车等重点领域立法,抓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立法研究储备;加强不同层级法规制度立改废释,补齐法规空缺,健全法规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要强化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行业自律新模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靠过硬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三要落实监管责任。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做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宁可跨前一步形成交叉、不可退后一步留下空当。针对个别领域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近期将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要提升服务能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企业纾困帮扶,推动惠企纾困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加快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健全重点工业产品产能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政策发布的解读,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完善与制造业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加速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
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李乐成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夯实融合基础,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速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抓好融合关键,支持更多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的话语权、主导力。畅通融合途径,构建中试平台梯度培育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带动了产业跃迁升级。一是高质量科技供给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出了一批面向前沿、造福于民的重大科技成果。国产大飞机翱翔长空,国产大型邮轮起锚远航,超大直径盾构机“穿山遁地”,国产开源区块链赋能重点行业。
二是高能级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新格局”。“十四五”期间,新布局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跃升”。创新投入方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已占到了全社会研发经费的3/4以上。创新产出方面,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十三五”末的90.7万件提高到了2024年的124.4万件,在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中的占比也从60%提升到了65%。
四是创新成果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了9263项行业标准,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强化知识产权强链护链作用,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8.4个百分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