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见证“海洋力量”:“浮动基石”的下一个航标

©原创 作者: 王棕宝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08 11:5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棕宝

每一次盛大的阅兵,都是对国家综合实力与装备工业成就的集中检阅。九三阅兵场上的海军装备,不仅展现出我国现代海军的威武阵容,更折射出中国船舶工业从追赶到并行、领跑的辉煌历程,是中国船舶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注脚。

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海军装备的亮相,不仅是中国船舶工业现代化成就的体现,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实基石。这不仅是一次海上国防力量的检阅,更是与中国经略海洋、发展蓝色经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的“浮动基石”的展示。

顺德融合科技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雷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九三阅兵不仅展示了单一装备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军工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九三阅兵所展示的无人装备,不仅反映出我国海洋装备技术正在向智能化、高效化和体系化方向迈进,也标志着我国在高技术无人装备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阅兵场上的“海洋力量”:船舶工业的整体性突破

船舶工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浮动基石”,更是维护海洋权益、经略蓝色国土的“移动长城”。海军武器装备的体系化发展,也能折射出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系统性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不仅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国家海上力量建设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了坚实支撑。

建设海洋强国,装备须先行。“船舶工业通过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等环节,深度参与和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大量高技术先进装备。”船舶行业专家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我国已经具备设计建造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适航于世界上任一航区的各类现代船舶。特别是海洋运输装备、海洋防务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等系列装备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超大型集装箱船助力我国工业制成品远销海外,创造了显著的外汇收入。大型矿砂运输船承担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进口任务,有力保障了钢铁工业的原料供应与发展需求。

沈夏宜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从“造得出”到“造得强”的跨越,关键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一方面,中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在动力系统方面,中国已掌握全电推进技术,成为继美、英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为电磁炮、激光武器等未来装备预留充足能源接口。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是中国航母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标志性成果。

在信息化方面,中国船舶工业不断提升舰船的智能化水平。新型舰艇搭载的雷达配合相关通信技术,可构建的“战区信息云”。同时,中国船舶工业还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如江南造船采用了船舶三维设计软件(SPD)和数字孪生技术,对全船生命周期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另外,我国在全电推进、电磁弹射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军的海上信息战能力。

在制造端,以江南造船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正推动中国船舶工业从“制造”迈向“智造”。

阅兵场外的“海洋力量”:“大海洋经济”的装备支撑者

船舶工业作为支撑“大海洋经济”的核心装备力量,正持续赋能海洋新能源、深远海养殖、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新兴领域。

中国工业报从有关行业协会获悉,船舶工业作为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装备力量,以其深厚的设计建造与系统工程能力,为我国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关键支撑。

在海洋新能源领域,船舶制造技术直接推动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波浪能与潮流能发电装置等高端装备的发展。这些平台不仅可实现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的获取,其深远海部署与运维更依赖于高性能特种船舶的支撑,体现出船舶工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和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发展集约化、智能化“蓝色粮仓”的能力。

与此同时,船舶工业也在海洋环境监测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中扮演关键角色。3000吨级浮标作业船“向阳红17”的交付,显著增强了我国海洋观测网络的布放与维护能力,为海洋气象预报、生态研究、气候变化应对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船舶工业可以为大海洋经济提供系列高技术装备支撑,推动双循环格局建立,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船舶行业专家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在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针对海上风电资源利用,船舶工业可以研发制造海上风电安装船、风电运维船、大型海上浮式风机等。针对海洋渔业资源,船舶工业可以研发制造深海大型养殖平台、半潜式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在海水淡化中,可以制造海水淡化和制氢装备等,在海洋矿业中可以制造深海采矿装备等。

阅兵后的“海洋力量”:迈向自主可控的“下一个航标”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在原始创新能力、建造效率及配套供应链方面存在短板弱项。

从有关行业协会获悉,当前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最大掣肘在高端配套、核心技术、高端服务方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实现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建造与运营,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也已实现全船贯通,标志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邮轮制造领域的重要一极。而在极地船舶、浮式风电平台等前沿领域,中国也正在努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转变。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杜彤彤看来,“十五五”时期及更远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有望在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首先,在绿色能源动力船舶领域,中国将继续推进LNG、甲醇、氨、氢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船舶的能效和环保性能。

其次,在智能船舶领域,中国将加快推进船舶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船舶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再次,在深海装备领域,中国将加大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的研发力度,提升深海资源开发能力,中国将加快深海采矿装备、深海观测系统、水下机器人等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未来适用新的应用场景的装备将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疆域。例如:深海采矿装备、极地破冰科考船、超深水海洋钻井平台等,这些符合特殊用途的高技术装备可能是海洋强国建设的装备新坐标。

阅兵,是展示,是自信,更是动员令。中国船舶工业不仅托举起一个国家的海洋梦想,更将以创新为舵、以实干为桨,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破浪前行。

作者:王棕宝

编辑:吴晨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