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已于9月1日全面启动,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在全国范围拉开了帷幕。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认为,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普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公民科学素质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
冯身洪表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后进一步显著提升,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已明显改善。
中国科协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单位,正在联合纲要办成员单位谋划“十五五”时期工作。“在传统科普工作基础上,谋划‘十五五’时期工作有三个方面的重点考虑:一是加强前沿性科普和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二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三是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冯身洪说。
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
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将重塑科普生态,引发科普范式变革。冯身洪认为,面对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要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文化土壤,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为推动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据介绍,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22个科普日活动,促进了社会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是增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认为,从“科普日”到“科普月”,这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
冯身洪认为,从“十四五”期间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一是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二是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三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性别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从科学素质提升过程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领导;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是要大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四是要全面推进科普法治化建设;最后还要持续深化科学素质国际合作。
科普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施行,聚焦科普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的社会责任,加强保障措施,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介绍,“十四五”期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完善科普工作的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推动建设重大科普活动载体,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科普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表示,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立足教育系统优势,多方发力推动科普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创新科普宣讲方式,让科学精神“入万家”。二是建强科普载体平台,让科普资源“可触达”。三是服务经济产业发展,让科普活动“见实效”。
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以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为抓手,不断完善全院的科普工作体系,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工作和最新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连接的通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了力量。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说,在做好科技创新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做科普工作的国家队,主要做好组建队伍、建设阵地、开展科普创作、组织科普活动和建设传播平台五方面工作。
周德进强调,中国科学院坚守“高端、引领、有特色,成体系”的定位,重点开展“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学院将在过往积极参与、大力配合的基础上,强化动员和部署,形成上下联动的格局,努力做到“全面参与、全域覆盖”,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人工智能对科普内容和传播带来重要影响
高质量的科学普及、高素质的公众群体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参与部门增加了30多个,全社会科普活动大幅提升,参与面大规模拓展,这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表示,科技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准确把握科普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强化政策引导,研究科技资源科普化、前沿新兴技术科普等政策举措,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二是推动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领域,激发和调动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科普的积极性。三是推动科普服务市场化,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发展壮大科普产业。
四是加强科普数据库、信息库、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五是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和支持科普,鼓励更多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普开发利用。六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挖掘科技创新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创作一批优秀作品,让弘扬科学家精神成为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行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学研究范式,也对科普内容和传播带来重要影响。“中国科协推动建设科普中国人工智能实验室,完善科普认知智能大模型‘AI小科’,上线智能搜索、精准推送、辅助科普创作等多场景实践,优化科普服务模式。”倪志宇表示,“科普中国”是目前最重要、最权威的科普资源平台。经过十余年建设,“科普中国”平台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科学传播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资源库之一。一是强化科普资源生产汇聚。二是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三是推动数智化创新升级。“下一步,中国科协加速推进平台数智化升级,研发学术论文科普化、科普视频一键式生成、科普场馆线上游览智能体等功能场景,为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体验。”倪志宇说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