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至20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杏林新生代”志愿服务队一行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围绕“生态文化振兴”主题,成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题研学、田间劳作、产业调研与基层对话等多种形式,团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入探寻小岗村“敢为人先”精神的当代价值,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郭韬、高子豪、方国庆、陈文燕、顾鼎张)

图为实践团与大包干带头人合影。郭韬供图
红手印·绿初心:在历史深处读懂“穷则思变”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与严金昌、关友江等“大包干”带头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聆听关于“十八枚红手印”冲破体制束缚的历史故事。在大包干纪念馆内,斑驳的“生死契约”、旧账本与珍贵老照片共同呈现出一部“敢闯敢试、勇于变革”的生动教材,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精神与生态觉醒之间的内在联系——唯有打破陈旧框架,才能重塑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

图为实践团队员除草。顾鼎张供图
汗水·稻香:在劳作中读懂“饭碗里的担当”
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农田,认领“责任田”参与除草护苗劳动。在两亩豆田里,大家俯身拔除稗草,切身感受到“分田到户”的历史重量与粮食安全的当代担当。立于稻田画观景台,“惟邦本本固邦宁”七个大字在稻浪中庄严展现,传递出千年农耕文明深厚的治理智慧。队员们还实地考察了从手压井到滴灌系统、从茅草屋到光伏大棚的农业变迁,真切体会了“科技兴农”为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图为小岗村生态实践田。高子豪供图
数据·民心:在对话中绘就“生态小康”新图景
团队还专程采访了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博士,就生态文化振兴的政策与实施路径进行深入调研。雷博士系统介绍了五项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化升级、水资源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与生态治理、清洁能源与低碳乡村建设。他举例说明:“小岗村自2024年起已启动4300亩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改造,通过布设虫情、墒情监测等智能设备,实现了‘一部手机,管理千亩良田’的生态智能化飞跃。”

图为实践团与其他高校采访雷松林博士。方国庆供图
藤蔓·云端:在采访间触摸“田野里的传承”
走此外,实践团还走访了“一九七八”生态农场,了解“敢闯敢试”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农场负责人刘振兴介绍道:“我们采用生态方式种植,吸引游客体验采摘,这是对改革精神的另一种传承。”在葡萄藤下,工作人员通过手机遥控滴灌系统,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农场景观,成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实现了农业与文旅的有机融合。

图为实践团在葡萄园调研。陈文燕供图
五天的实践活动中,“杏林新生代”志愿服务队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力量,在劳动体验中强化使命,通过深入交流探寻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小岗村既承载着厚重的改革历史,也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新貌。队员们满载收获踏上归途,也更坚定了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在这场青春与乡野的双向奔赴中,小岗村的绿色故事正在续写,而中医药学子们也以专业与热情,为“生态文化振兴”的宏伟蓝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合影。陈文燕供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