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黄河流域的抗战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河”。它用奔涌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儿女,更用不屈的姿态见证了民族的抗争。当黄河儿女用生命守护大河,当平凡百姓用行动诠释家国,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如同黄河之水,永远奔腾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同黄河之魂,永远不可战胜。
在黄河边长大并积极投身敌后抗战、祖国建设的郑纺机离休干部张玉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张玉梅于1928年7月出生在兰考县。1945年,抗战进入关键阶段,日军负隅顽抗,敌我斗争异常激烈。当时年仅17岁的张玉梅,深受家庭革命氛围的熏陶。她的家中,两个哥哥、舅舅、姨夫和表哥都是共产党员。表哥和中共考城县委敌工部部长徐锡鹏常悄悄来到家中,与其哥哥交流情况、布置工作,他们谈论的根据地革命形势,宣传的不受压迫、男女平等的革命道理,如点点星火,点燃了张玉梅心中的革命火种。同年3月,张玉梅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张玉梅接受徐锡鹏的指派,与二哥张宗岐前往开封,以磨面卖油的小生意为掩护,秘密从事情报收集与传递工作。她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怀疑,这成为了她的“隐形盾牌”。每次执行任务,她都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开封的大街小巷,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耳目,将关键情报及时、准确地送到指定地点。这些情报,关系着战友的生命安危,也影响着战斗的胜负走向。张玉梅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严谨的态度,从未有过丝毫闪失。她的勇敢和坚定,为抗战胜利的情报保障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家面临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张玉梅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怀着对祖国建设的满腔热忱,张玉梅在1950年11月积极响应号召,主动申请调入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工作。
初到郑纺机,张玉梅从收发、保管等基础岗位干起。这些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她始终一丝不苟,把每份文件、每件物资都当作国家的宝贵财产来精心对待。后来,她又先后担任过出纳、机要员、人事员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她常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岗位的努力,自己一定要做好分内之事。
1959年8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河南省兴建的重点工程---河南纺织机械厂预备开工,张玉梅因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入该厂担任党委机要干事。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资源和人手都非常紧张。但张玉梅毫不退缩,她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她认真处理机要文件,协助进行人员调度,参与物资协调等工作。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她总能把各项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效保障了工厂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她的突出表现,张玉梅被授予建厂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她为企业拼搏奉献的高度认可。
光阴流转,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依然能清晰触摸到那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谱系。张玉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国家、党和企业。她在抗战时期的经历,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践行。她在郑纺机的付出,充分彰显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郑纺机精神。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弘扬而弥新。岁月铭刻,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青史长存,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张玉梅等老一辈纺机人们所铸就的红色精神底蕴,是郑纺机发展的坚实基石,也是激励新一代郑纺机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要锚定目标不松懈,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今天,郑纺机正秉持“打造世界一流纺机企业、保障国家纺织产业安全”的企业使命,以匠心致初心,以创新赢未来,在建设全球领先的纺织机械制造与服务企业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像英雄那样坚守、像英雄那样奋斗,熔铸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为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赵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