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社记者 张楠
8月27日,随着晶科能源(688223.SH)年中财报的出炉,大部分光伏企业已经交出2025年半年成绩单。在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挑战下,行业分化加剧,主链龙头普遍延续了亏损态势,但部分企业凭借差异化策略、成本控制与技术优势实现逆势盈利,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组件等核心产品售价大幅下跌,叠加部分地区关税成本增加,导致行业内多数企业面临成本与价格倒挂的压力。未来,随着行业调整到位后,“低负荷、低毛利”运行将成为常态。
主链龙头集体亏损,行业短期承压显著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产能快速扩张,市场供需失衡矛盾日益突出,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部分产品价格甚至跌破行业成本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降至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各环节主流型号平均价格较202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降低88.3%、89.6%、80.8%、66.4%。在价格不断下探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挤压,即使出货量有所增长,也难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甚至亏损的局面。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光伏主产业链的多家龙头企业陷入亏损。组件出货规模前五的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通威股份,净利润亏损合计约160亿元。
稳居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晶科能源(688223.SH)8月27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18.31亿元,同比下降32.63%;归母净利润-29.09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12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公司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及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系光伏市场竞争加剧,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另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晶科上半年的全球出货量超过40GW,其中海外出货近25GW,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服务、多元渠道,加上新一代TigerNeo3.0组件功率效率领先同行,让其海外营收占比超七成。
8月22日,隆基绿能(601012.SH)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28.13亿元,同比下降14.83%;归母净利润为-25.69亿元,同比增长51.00%。公司在半年报中提到,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竞争环境影响,导致经营亏损、增量不增收。据公司财报分析,上半年同比减亏26.61亿元,主要受益于运营提效促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下降,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
8月23日,天合光能(688599.SH)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10.56亿元,同比下降27.72%;归母净利润为-29.18亿元,同比下降654.47%,由盈转亏。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组件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依然实现增长。但受制于产业链供需失衡、光伏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影响,组件业务盈利能力下滑,上半年经营业绩出现亏损。
晶澳科技(002459.SZ)8月22日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9.05亿元,同比下降36.01%;净利润亏损25.80亿元,同比增亏195.13%。报告显示,受近年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影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环节主要产品价格对比同期整体承压下行,同时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加剧,导致公司组件销售均价和盈利能力同比下降,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
8月22日,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称,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05.09亿元,同比下降7.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9.55亿元。公司表示,业绩下滑主要受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调整影响。由于光伏厂商近年来持续拓展业务边界,通威股份也从传统的硅料、电池供应商迅速成长为组件出货大厂。由于行业供需失衡矛盾尚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点。
不仅是组件厂商,硅料、硅片、电池大厂多数也未能幸免。硅片龙头TCL中环(002129.SZ)上半年实现营收133.98亿元,同比减少17.36%;净利润亏损42.42亿元,同比增亏38.48%。此前TCL中环在业绩预告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保持韧性增长,国内分布式市场迎来短期抢装潮,市场需求呈现阶段性旺盛。2025年5-6月,产业链需求逐步降温,叠加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供需失衡,库存压力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减值影响,公司2025年上半年内经营业绩亏损。
电池片龙头钧达股份(002865.SZ)实现营收36.63亿元,同比减少42.53%;净利润亏损2.64亿元,同比增亏58.51%。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中绝大多数来自光伏电池片的销售收入,该部分收入同比下滑了42.48%。钧达股份称,主要是销售单价及销量下降所致。
部分企业逆势突围,差异化路径显成效
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以阿特斯、横店东磁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实现了逆势盈利。
阿特斯(688472.SH)8月21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0.52亿元,同比下降4.13%;归母净利润7.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1.01%。业绩变动主要因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组件售价大跌及关税成本增加,但被储能收入增长与平均制造成本下降部分抵消。公司坚持“利润优先”,主动限产保价响应“反内卷”政策,预计第三季度组件出货量5.0-5.3GW,全25-27GW。
8月20日,横店东磁(002056.SZ)披露了半年报。其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36亿元,同比增长24.75%;归母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上升58.94%。其光伏板块表现亮眼,实现收入80.54亿元,同比增长36.58%,产品出货13.4GW,同比增超65%,核心得益于海外产能满产释放、海内外优质市场出货提升,以及成本控制与技术效率优化。
赛福天(603028.SH)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62.41%;归母净利润308.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67%,成功扭亏为盈。谈及业绩增长的原因,赛福天表示,公司光伏业务较去年同期实现满产满销,同时紧抓市场积极开拓各项业务,带动销售收入显著增加。另外,公司销售收入及产品毛利率增加导致利润总额增加。
8月21日,迈为股份(300751.SZ)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约42.13亿元,同比下降13.48%;归母净利润约为3.94亿元,同比下降14.59%。其中太阳能光伏行业收入40.7亿元,占比96.5%,同比下降16.13%。面对光伏产业链价格下探,迈为股份选择以技术升级对冲周期波动。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4.63亿元,相继推出GW级双面微晶HJT整线、钙钛矿/异质结叠层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客户组件功率突破790W、转换效率逼近26%。
今年上半年,京山轻机(000821.SZ)实现营业收入36.47亿元,同比下降8.59%;归母净利润为2.06亿元,同比下降23.71%。光伏自动化生产线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占总营收的68.96%,但行业竞争加剧与市场需求波动导致整体业绩下滑,该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8.92%,毛利率达18.99%,较上年同期增长0.4%。
石英股份(603688.SH)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15亿元,同比减少30.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7亿元,同比减少58.41%因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致光伏用石英材料价格下跌,公司采取谨慎销售策略,业绩同比大幅下滑。
8月21日,星帅尔(002860.SZ)披露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32亿元,同比增长8.59%;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31.79%。其核心支柱光伏业务营收5.49亿,占比近五成,同比增长14.74%,210矩形片、无损切割等技术助力组件降本提效,730W+高效组件受下游青睐。
苏州固锝(002079.SZ)8月21日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93亿元,同比下降28.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70.21万元,同比增长310.28%。新能源材料领域表现突出,全资子公司苏州晶银严控应收账款、优化银浆技术,TOPCON、HJT、BC类银浆性能提升,含银量10%的银包铜产品进入量产,预计下半年销售大增。
爱旭股份(600732.SH)在二季度单季实现了正向盈利。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46亿元,同比增长63.63%;净利润亏损2.38亿元,同比大幅减亏。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为0.63亿元。爱旭股份称,这得益于ABC组件的销量提升与高价值市场的持续突破,而在上半年,公司ABC组件出货量达到8.57GW,同比增长超400%。
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波动,吕锦标分析,其核心原因源于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组件等核心产品售价大幅下跌,叠加部分地区关税成本增加,导致行业内多数企业面临成本与价格倒挂的压力。为应对这一困境,部分企业通过主动减少出货量以收窄亏损,成为业绩波动期的重要应对手段之一。
吕锦标认为,由于上半年各环节都处于亏损出货状态,比拼的是现金流,企业的技术优势、产能布局的低成本要素优势无法得到业绩体现。一些资金储备有限的企业,通过大幅调低生产负荷、严控库存、主动放弃部分市占率,有效减少现金流失,在行业寒冬中实现“休养生息”,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业绩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政策“反内卷”破局,行业向良性供需回归
今年以来,面对光伏行业持续的低价无序竞争,国家层面主管部门和监管单位已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开展全方位专项“反内卷”治理工作。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要求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吕锦标分析,此次座谈会进一步强调,龙头骨干企业需端正经营理念,带头做到不低于成本出价抢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明确电站投资端需主动接纳制造端的价格修复诉求,推动产品价格回归成本线。长期低价经营不仅会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还会制约行业技术进步,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今年6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定性为违法,将“反内卷”正式纳入法律规制范畴。
在政策引导下,光伏行业协会也积极行动。8月22日下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倡议企业坚决抵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电站企业优化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企业根据市场供需实际情况合理排产,加强产销衔接,坚决抵制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盲目扩产增产、加剧恶化市场生态环境的行为。
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吕锦标透露,7月以来,多晶硅价格在阶段性回弹后,已逐步向下游环节传导。为促进行业供需尽快平衡,吕锦标建议,主要企业应优先消化2024年以来累积的硅料库存,缓解库存压力;结合季节性需求变化,保持低负荷生产节奏,避免供需再次失衡,推动行业回归良性供需轨道。
从竞争格局看,吕锦标预测,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将逐步退出主产业链竞争,转向辅助配套产业领域,通过专业化深耕形成差异化生存空间,避免与头部企业在核心环节直接对抗。
吕锦标指出,当前光伏行业调整的核心是通过限制优质产能负荷实现供需平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落后产能出清。这意味着行业调整到位后,“低负荷、低毛利”运行将成为常态:既不会出现价格回本后全行业开足产能的情况,也难以回归过往短缺时期的价格疯涨局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