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陇县固关镇殿咀村全貌图
“听说咱冯书记这次轮换没回去,还在咱村里当第一书记哩!”“那好么,这几年咱村里变化这么大,还多亏了人家金平书记……”
最近,陕西省陇县固关镇殿咀村第一书记冯金平继续留任驻村的事情,成了村里人关注的焦点。大家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对冯金平扎根乡村干事创业的由衷钦佩。
自2023年驻村以来,冯金平坚持走访解困、干事兴村、排忧解难,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村民心中的“实干家”,以一腔热血扎根乡土,用智慧与汗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真心帮扶,解决群众忧心事
“不了解村情民意,谈何为民办事?”驻村第一天,冯金平就把这句话写在了工作日志的扉页。
他带着一个笔记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党员、致富能手、困难群众等不同群体“面对面”拉家常、听心声,感知群众情绪、掌握真实诉求、发现潜在矛盾。不到一个月时间,冯书记走遍了全村6个村民小组,而张大爷家的鸡蛋销路愁,王哥想发展养殖却缺技术……这些“家长里短”被他密密麻麻记在本子上,更刻进了心里。
图为冯金平入户走访宣传政策。
在走访过程中,他也根据群众的诉说,不断地思考村班子的战斗力如何提高,党员先锋作用如何发挥,产业发展的翘板在哪里,通过“解剖麻雀”形成了一份动态更新的“村情档案”。在此基础上,他和驻村队员们认真研究提出了任期目标,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扎实推动帮扶工作落实。
独居老人刘天财是村里的五保户,由于行动不便,是冯金平心里一直牵挂的人。他坚持每周上门为老人收拾房屋内外的卫生,帮着干农活,逢年过节还带着慰问品去探望,这对冯金平来说是分内小事,但让刘天财觉得心里很暖,村民们也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2024年7月24日,暴雨如注,二组河堤突然出现管涌险情,河水眼看就要漫过堤坝淹到农田。他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冲向现场,带头扛沙袋、筑堤坝。险情排除那天清晨,村民们自发提着热水、拿着干粮送到堤上,70多岁的陈大爷拉着他的手说:“金平,有你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图为2024年7月23日暴雨冯金平组织党员群众守护河堤
渐渐地,村民们对他客气又疏远,问啥都说“还行”“没啥”的情况不见了,而是主动打起了招呼,“冯书记,来家里喝口水”,“我有些政策不懂,麻烦你给咱说说”。乡亲们见了他不再“客气”,更多像亲人一样的问候。
诚心帮干,做强群众增收事
殿咀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收入大多靠传统种养,“守着薄田望天收”是常态。
为此,冯金平多次和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座谈,征求发展意见、共谋发展规划,最终确定了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支部引领、集体带动、群众参与,努力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图为冯金平查看社会化服务托管小麦产量
为了争取项目,他跑部门、找专家,先后对接帮扶单位争取到农业机械采购项目,引进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打药机等60余台(套),解决了“种地靠人力、收割靠天气”的难题。怕村民不接受新事物,他带着技术员挨家挨户算“明白账”“用机械收割小麦,一亩地能省3个人工,还能多收200斤!”他还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机械、科学种植。
2023年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当年小麦亩产就翻了番,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看着老乡们领分红时笑开的眉眼,冯金平说:“群众要的是‘实打实的变化’,产业兴了,百姓富了,驻村工作才算有了根。”
图为冯金平查看农业机械运行情况
实心帮解,干实群众宜居事
曾经的殿咀村也是角落有垃圾,死角没人管,一到下雨总是污水横流,每每看到这里,冯金平的心里总不是滋味。
“环境好了,日子才更有奔头。”冯金平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家园”。
他牵头创新“流动红旗+红黑榜+积分制”管理模式:每季度围绕庭院整洁、公共区域维护等10项指标,由村“两委”和村民代表逐户打分,红榜家庭授流动红旗,黑榜家庭由村干部约谈;村民参与环境整治、举报脏乱差可累积积分,在村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这套“组合拳”让村民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柴草垛码得整整齐齐,排水沟清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门前种上了花草。
图为冯金平和村干部向户内颁发流动红旗
他还邀请当地网红画家罗飞来村绘画,把昔日杂乱的角落画成小花园,在斑驳的墙面上绘出陇州火马、麦穗女孩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图景。如今的殿咀村,巷道整洁、庭院错落,幸福院的老核桃树下,常有老人孩子惬意闲谈。乡亲们说:“村里像画儿一样,住着心里亮堂!”
驻村的日子里,冯金平把初心写在乡土上,把使命落在实干中。他脚下的泥土,是与群众的羁绊;手中的项目,是乡村的希望;心中的责任,是共产党员的担当。
图为殿咀村的文化墙
他常说:“驻村不是‘走过场’,党员干部的肩膀,就得为群众扛起‘风雨’。”
(贾玉龙、张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