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结成定点帮扶对子,并选派定点帮扶干部在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驻村。六年间,这座地处陇南深山的小村悄然蜕变: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覆盖了整个村落,破旧的村舍变为红瓦黄墙的美丽民宿,泥泞小道升级为便捷的登山步道,岷江河上架起了一座便民桥。2025年春天,由中央财经大学派驻宕昌县玉岗村的第一书记于来在秋末河畔打造的“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学堂开学,不仅为留守儿童点亮了文化明灯,更成为玉岗村“精神共富”的生动注脚。
定点帮扶:从经济筑基到文化铸魂
玉岗村曾是宕昌县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比超40%,村小学仅有2名教师,课余时间有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
2024年开始驻村后,这位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一线工作者发现,村民腰包渐鼓,但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瘠。“不少孩子们知道抖音神曲,却不知《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会玩手机游戏,却不会扎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于来在驻村日记中写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于是他决定以“青鸾溪塾”为支点,撬动乡村文化振兴。
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唤醒乡土基因
“青鸾溪塾”之名,源于《山海经》的美丽传说,结合学堂所在的玉岗村秋末河畔地理位置,寓意以青鸾神鸟衔来的文化火种,照亮山乡未来。这座闲置场地改造而来的学堂,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每周举办一期主题活动,以神话故事、非遗技艺、财商教育、传统乐器为载体,构建起“知传统、爱家乡、向未来”的良好教育生态,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神话课堂:让文明基因扎根童心
首期学堂故事会上,于来化身“故事爷爷”,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与“坚持”“责任”“知足”等价值观巧妙融合。当讲到后羿历经千辛万苦求取仙药时,12岁的留守儿童包玲芯举手说:“我要像后羿一样,考上大学带奶奶走出大山!”随着一期又一期“青鸾溪塾”的成功举办,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家里的孩子放下了手机,争相背诵起了《朝代歌》,还能用《山海经》故事解释“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非遗工坊:指尖传承千年智慧
春扎染、夏民歌、秋造纸、冬皮影——于来以四季时序设计的非遗课程,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第五期活动中,孩子们在宕昌县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将素白棉布扎染成靛蓝艺术品。“为什么蓝色越洗越好看?”面对提问,于来解释:“这就是古人‘青出于蓝’的智慧。”如今,这些作品不仅点燃了非遗传承的火苗,也成为了玉岗村旅游的特色纪念品,助力相关村户增收超千元,成为了玉岗村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
城乡牵手:点亮山乡少年的星空
今年5月,中央财经大学联动宕昌县教育局、县岷江幼儿园,启动“青鸾展翅计划”。在第九期活动中,30名玉岗村孩子走进城市幼儿园,在陶艺工坊捏制“神话人物”,在生态农场学习“二十四节气农耕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走出山乡,在“行万里路”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10岁的闵荣柯在研学日记中写下:“我要像于老师一样,用知识改变家乡!”
于来:接续奋斗中的“文化摆渡人”
作为中央财经大学派驻玉岗村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于来在帮扶日志首页写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带领队员开发“神话地理”研学路线,将《山海经》记载与玉岗村山川风貌对照讲解;更推动非遗工坊与电商平台对接,让手工作品走进城市。老支书闵东平感慨:“中财大送来的不仅是位书记,更是个‘文化播种机’!”
成果:双向奔赴的振兴答卷
结对帮扶的六年间,中央财经大学与宕昌县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聚焦乡村建设和民生需求,以“提高基础设施便利度、教育资源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为导向,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多方联动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帮扶以来,累计向宕昌县投入、引进各类资金1.06亿元,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500余万元,为宕昌县培训各类人才近65000人次。
六载帮扶,玉岗村焕发新生:
经济跃升:村集体经济从0突破至20万元,中药材产值超220万元;
文化蝶变:“青鸾溪塾”举办活动42次,惠及村民及儿童1200人次,村内……孩子中5名孩子考上重点中学;
人才反哺:18户外出家庭返乡创业,3名大学生毕业后回村考取乡镇公务员,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结语:青鸾长鸣处文脉永相续
从修路架桥到建书院,从推广药材到传播文化,玉岗村的蜕变是中央财经大学定点帮扶工作的缩影和注脚。未来,“青鸾溪塾”的模式将在宕昌县30个乡村复制推广,而于来依然奔波在山间——他们正在策划的“元宇宙神话课堂”,也即将让更多孩子通过VR技术触摸敦煌壁画、对话上古先贤。
正如中财大的校训“忠诚、团结、求实、创新”,中央财经大学与宕昌县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在这里,文化火种已成燎原之势,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