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 钢铁企业加快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原创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8 08:2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钢铁是现代工业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未来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8月21日,河北省召开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其中重点提出的钢铁产业未来两个发展方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钢铁从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二是要坚持融合发展,加快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聚焦于钢铁行业领域,推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两个转变,应是钢铁企业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院长、河钢集团原董事长于勇向记者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从“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当企业不再追求规模发展的时候,势必要追求品质,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一种趋势。

实际上,钢铁行业越来越成为一个高科技行业。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认为,钢铁行业要向科技要效益,从前沿找发展,让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面对市场不断变化,我国钢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升级”撬动“产业升级”,在产品结构方面“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实现“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

科技创新是突破“内卷”的核心驱动力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是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阵痛期,呈现出“产能结构性过剩、盈利空间严重挤压、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三大核心特征,面临着国内需求见顶回落与原燃料成本高企双重压力,以“双碳”目标和产能调控为核心的产业政策正强力驱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演进。

2024年以来,“反内卷”风潮席卷各行各业,优化产业布局、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提升产品品质,“反内卷”相关政策高频出台,强调从“价格竞争”到“技术比拼”,从“卷价格”到“卷价值”,而科技创新是突破“内卷”的核心驱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我国钢铁行业正在不断寻求转型与升级,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和高附加值化。因此,钢铁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以适应全球钢铁市场的变化。

河北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要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抢抓发展机遇,挖掘自身潜力,深耕细分领域,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转型升级,打造拳头产品,加快建设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

要用好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竞争秩序,助力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端化转型,支持钢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高、精、尖、特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钢铁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要以数智技术助推智能化升级,深化钢铁大模型研发,不断拓展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仓储物流等应用场景,全面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要以节能降碳促进绿色化发展,用足用好环保绩效创A等政策,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有序推进废钢资源利用,持续降低能耗水平。

研发的真正引领应该在客户端

钢铁行业作为全球工业的基础支柱,正面临产能过剩、环保压力与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然而,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如高强度钢、不锈钢等特种钢材的开发,满足了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同时,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促进了废钢回收利用,降低了行业对原生矿石的依赖。

事实上,钢铁行业未来前景并非一片坦途,全面绿色化、深度整合化、系统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将是钢铁行业四大现代化路径。同时,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由成本竞争转向综合实力竞争,绿色、环保成为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钢铁企业盈利情况、发展规模大小将取决于其环保、绿色生产能力。“钢铁企业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找准赛道切入细分市场,稳步实现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说。

河北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要扩大服务型制造,促进钢铁企业与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下游企业深度对接,提供材料选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回收利用等全方位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探索多领域应用,紧盯电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高铁、船舶、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推出更多钢铁新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革新、政策扶持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用钢材料正在由“结构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转变,钢铁行业的未来充满期待。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原院长范铁军认为,未来钢铁行业要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

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是追赶客户的速度,客户决定了企业未来工艺技术装备的高度。当钢铁企业不再只是卖钢铁产品,而是通过材料输出企业的专有技术时,就实现了一种提升。钢铁行业需要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实现“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但是要依赖强大的研发实力,在技术上、产品上实现突破。“研发的真正引领应该在客户端。”于勇表示。

企业必须要做优满意用户“最先一公里”

改革开发以来的前40年,我国钢铁工业看到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的物质变化。未来10年或者40年,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将带来深层次的、内在的、深入灵魂的变化,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可以谈引领,在市场化模式上可以谈引领。“在行业继续向好的趋势下,具有高壁垒、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值得关注。当客户提出什么样的需求企业都能去满足时,制造企业实际上已经转型为服务企业了。”济源钢铁副总经理周集才说。

钢铁制造场景资源庞大,要着力将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成价值链。目前,由传统“生产型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工业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于勇认为,要实现“制造向服务”转变,必须从国家、产业、用户三个需求层次着眼,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更新全方位支撑服务。

钢铁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上游承载有色金属、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而下游行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因此必须锚定新应用、新场景。

钢铁行业必须发挥“钢铁脊梁”支撑作用。瞄准产业发展方向更新全产业链融通服务,瞄准用户应用体验更新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让用户需求及时、前瞻性地传导到内部研发端和生产端。“现在,客户服务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不仅能帮助客户解决产品问题,还要具备帮助客户突破发展瓶颈的能力。企业要做优满意用户‘最先一公里’,要围绕客户的需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与客户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周集才表示。

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型

从全球需求的变化,到绿色转型和原材料市场的革新,再到全球合作与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些都是塑造未来钢铁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于勇表示,过去十年,我国钢铁行业经历去产能、抓环保、调结构等转型“大考”,实现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智能制造的应用特别是5G技术的出现,钢铁行业原先实现不了的工业场景将变成现实。

一是拓展“钢铁+”新维度。要推动钢铁由“结构性产品”向“功能性材料”转变,瞄准钢铁磁性、热学、化学等属性,挖掘耐腐蚀、易焊接、高延展等特殊性能。比如开发钢铁+涂层、覆膜、重防腐、异金属等“钢铁+”新型材料,超低温高韧钢、医用不锈钢、长时效汽车板等产品契合市场需求,不断“占领”新的应用领域。

二是打造“嵌入式”新模式。打破行业边界、产业边界,研制提供近终型钢铁材料,是钢铁企业突破传统研发思维的重要抓手。比如“嵌入式”对接终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布局钢材加工中心,提供钢材锯切、弯曲、打孔、焊接、成型和配送、储运等服务,零距离对接下游产业链制造端,助力形成产业链共同体。

三是引领“升级版”新市场。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积极捕捉下游行业发展方向,适度超前研发前沿产品。除了质量稳定、精度控制、效率提高以外,钢铁工业实施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应对客户端的细分市场变化和满足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钢铁企业都是围绕着用户需求生产产品,已经从钢铁企业转变为材料提供企业。

当下,互联网为钢铁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与智能制造。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如氢冶金、碳捕捉与存储,将显著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推进包括自动化生产线、大数据分析等将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转型。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