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东南部的层峦叠嶂间,一场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融合实践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2025年8月,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队深入黔东南州从江县,通过调研稻鱼鸭复合系统、侗族大歌传承及电商助农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民族文化为魂、农业技术为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梯田上的千年智慧,稻鱼鸭系统的生态革命
加榜梯田的晨雾还未散尽,实践队已踏入层层叠叠的田埂。在銮里村,侗族老人手持竹篓,将政府免费发放的鸭苗撒入稻田。“鸭子吃虫,鱼松土,稻子不用打农药。”老人用侗语比划着解释,稻田里的生态循环系统已延续数百年。
图为銮里村受访老人介绍稻鱼鸭系统
这种源自侗族先民的智慧,如今被赋予新的内涵——稻田灌溉依托周边天然河水,通过自流方式满足水稻与鸭、鱼的水分需求,形成“稻护鸭、鸭助稻”的基础种养循环。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地农民并未固守单一作物。李女士从黄平县嫁入銮里村后,跟着丈夫学会了“稻鱼鸭为主、螺蛳牛羊为辅”的立体种养模式。“去年靠卖稻花鱼和鸭蛋,家里多赚了两万元。”她指着田埂边正在搭建的螺蛳养殖池说。在党扭村,村长王应江算过一笔账,同样一亩地,单纯种水稻年收入约1200元,而采用稻鱼鸭系统后收入可达3500元。
实践队在九芗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目睹了传统作物如何通过现代技术焕发新生。自动化生产线将香禾糯加工成米酒、粽子,红薯变成网红零食。“我们采用低温烘焙技术,保留了紫米的90%花青素。”董事长夏志武展示着产品检测报告,这些带着非遗标签的农产品正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在产品展厅,煨酒、瑶浴药包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每件商品都带着浓郁的黔东南地域文化。“非遗文化是从江农产品的独特标签,要把‘稻鱼鸭’的生态智慧、煨酒的古法工艺、瑶浴的千年秘方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文化附加值。”夏志武的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鼓楼里的千年歌韵,侗族大歌的传承突围
“侗家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小黄村,80岁的侗歌传承人潘萨银花坐在鼓楼火塘边,用布满皱纹的手打着节拍。
她已培养了5000余名学生,但谈及传承现状时,老人轻轻叹了口气:“现在孩子放学要写作业,周末要上补习班,学歌的时间越来越少。”
潘萨银花的经历折射出侗族大歌传承的深层困境——当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为潘萨银花向实践队讲述侗族大歌教学经历
但经过访问当地侗族妇女发现,自幼跟随长辈学习捶布技艺与侗歌演唱的人,至今仍保持“劳作时哼唱侗歌”的习惯,但愿学习这门手艺和古老歌调的年轻人已明显减少,侗族大歌的传承呈现明显代际差异。
这种割裂在小黄村鼓楼修缮工地上尤为明显——四位侗族工匠熟练拼接着榫卯结构,却没人能完整唱出一首侗族大歌。“我爷爷那辈,修鼓楼时要唱三天三夜的歌。”工匠吴建军摸着梁柱上的雕花说,“现在年轻人觉得学这个没出路。”
云端上的振兴密码,电商直播的破局之路
“家人们看这个百香果,轻轻一切,果肉就像琥珀一样透亮,汁水四溢,香甜扑鼻!”在七乡农业公司的直播间里,实践队队员热情洋溢地对着镜头,手起刀落,切开一颗颗饱满的从江百香果。瞬间,直播间内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后台数据不断跳动,见证着这场直播的火爆盛况。
这场直播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从江县政府精心打造的“电商+物流+冷链”全链条体系在发力。全县范围内,多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冷链运输车穿梭在各个行政村之间,确保农产品新鲜直达消费者手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进行直播带货
这场成功的背后,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走进九芗农业的展厅,煨酒、瑶浴药包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包装上印着醒目的二维码。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观看制作工艺视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把侗族大歌元素巧妙融入产品故事中,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负责人介绍道。
他拿起一盒香粽,包装上的侗族刺绣图案精美绝伦,由当地妇女手工缝制而成。这种“文化+产品”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农产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更使其附加值提升数倍以上。有的产品单价上涨后,依然供不应求,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创新融合的示范样本
“我们正在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把梯田耕作、侗歌表演、非遗手作整合成旅游产品。”
党扭村村长王应江指着规划图说,这个曾经因道路塌方而与世隔绝的村落,如今每周要接待上百名游客。
在加车村,云来客栈餐厅招牌稻花鱼坚持自种蔬菜、自养鱼,游客印象深刻。
与雾居民宿试营业,设计融梯田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住宿外,推出蜻蜓手工、日出观赏、吉他弹唱等体验。旅拍店随疫后旅游复苏红火,专业摄影师与化妆师套餐吸引大批欲留梯田美景的年轻人。
黔东南的实践证明,当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与农业技术的“硬支撑”深度融合,就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这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首歌、每一栋鼓楼,都在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故事。”他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非遗展示馆说,“下个月,这里将举办首届稻鱼鸭文化节,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振兴密码。”
图为实践队在加榜梯田合照
夕阳西下,加榜梯田泛起金色涟漪。
实践队登上观景台,用无人机记录下这震撼画面——层层梯田间,现代农业的机械与侗族妇女的传统织机同时运转,电商物流车与牛车在山路上交错而过。这幅跨越千年的耕作图景,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郭子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