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沂蒙,绿意盎然,红色热土上涌动着青春热潮。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铭史铸魂、兴乡筑梦”实践队赴山东临沂开展了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接受爱国主义洗礼,深入乡村田野助力振兴发展,在知行合一中书写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合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实践队的首站,是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革命烈士纪念塔”熠熠生辉,在无声的史料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全国唯一的沂蒙精神全景展震撼着在场每个人。支前群众雕塑群中,推着独轮车的老人、怀抱婴儿送郎参军的妇女栩栩如生;《沂蒙山小调》手稿前,实践队员们轻声哼唱,从悠扬旋律中读懂“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刻理解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子情怀。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
从红色课堂走向乡村田野,实践队的脚步印刻在临沂的乡村振兴图景中。在临沭县朱村,实践队员们参观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在“枪声就是命令”的钢八连故事中感悟军民鱼水情;走进鲁美达柳编博物馆,精美的柳编制品让大家惊叹于“一根柳条编出致富路”的智慧。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的工作室里,时光仿佛在指尖交织。柔韧的柳条在他手中翻飞,传统纹路与现代设计的简约线条奇妙交融,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流淌的文化血脉,”杨进邦目光炯炯,“我们要让老手艺真正跟上新潮流。”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围观的实践队员们心头一振,深刻领悟到传承中创新的深意与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柳编
随后队员们开启了助农之旅,在助农直播的镜头前,队员们化身“带货主播”,热情洋溢。地瓜脯的甜糯、板栗的醇香、粉条的爽韧,与一旁精巧柔韧的柳编制品共同构成了沂蒙好物的画卷。“看这手工编织的细腻!还有这些地道的山珍!”主播们娓娓道来、幽默风趣,将沂蒙好物进行网络推广,用一言一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直播推介助农产品
“红色基因是精神密码,乡村振兴是时代考题。”此次临沂之行让实践队员们既补足了精神之钙,又找准了奋斗方向。正如实践团旗帜上的“铭史铸魂、兴乡筑梦”,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红色血脉必将在振兴路上赓续,青春力量终将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沂蒙山下,沭水之滨,这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仍在延续。当青春遇上红色热土,当理想对接乡村振兴,更多动人的故事正在书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