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淮平原,一座矿山正悄然改写着人们对传统煤炭行业的认知。一直以来,中煤新集阜阳矿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与环保兼顾,开采与发展并举,让打造绿色矿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生态筑基,铺展绿色发展画卷
走进阜阳矿业,矿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绿中,宛如城市公园,很难让人将其与“煤矿”二字关联。如今,绿化面积拓展达38万平方米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自建矿起,‘生态优先’就刻进了矿井发展基因。这也是央企践行‘奉献社会、惠泽地方、造福员工’责任和担当。”矿长王多浩的话,道出了企业“向绿而行”的初心。
煤场曾是环境治理的“硬骨头”。尽管已投入近亿元建成了75.6万立方米封闭式储煤棚,但地销运煤车辆的频繁进出,仍让煤灰成了矿区环境的“常客”。鉴于此,矿区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购置新能源抑尘车,建成智能冲尘系统、立体煤尘防护网等,让煤灰“无处可逃”。
后厂区3800平方米的矸石场,曾是另一道“生态伤疤”——堆积的固废物让这里寸草不生,风起时尘土飞扬。2023年,一场生态修复攻坚战在这里打响:挖掘机、运输车连续作业,4万余吨固废被清运殆尽,让曾经的“矸石山”蜕变为如今“百草园”,彻底脱下“灰袍”换“绿装”。
生态之变不止于此。近年来,矿井完成4.6万平方米工广区域沥青道路翻新;投入200余万元升级职工公寓、食堂及宿舍设施;打造绿植盆栽、铁艺雕塑、党群阵地等景观20余处……如今,处处怡人生态画卷,正成为职工最暖心的风景。
节能减排,锻造绿色低碳硬核
节能减排是一项绿色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阜阳矿业紧扣“绿色环保”理念,将节能减排渗透到生产生活每一处细节,这源于企业对“双碳”目标的全面贯彻。
该矿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的矿井乏风余热利用一体化系统,正是其中的“硬核”担当。“以前冬季井筒防冻、车间采暖,烧煤得堆成小山。”固定队班长曹学涛指着乏风余热利用车间的集控大屏介绍,该系统能精准“捕捉”矿井乏风中的热量,转化为可用能源,实现建筑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并全年满足职工洗浴用水需求。
“刚安装时大家都没底,担心效果不好。”当年负责系统安装的技术员潘双矿说,调试运行后效果远超预期:每年减少燃煤消耗1.3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422.9吨、二氧化硫53.9吨、氮氧化物22.01吨。
水资源的“循环密码”同样亮眼。矿井水处理站与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混凝+澄清+过滤”工艺,日处理能力达2.14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清水可用于井下消防、储煤场降尘、绿化带浇灌。“我们还实施了中水回用深度改造,月减地下水使用量5万吨,年节水达60万吨。”资环科负责人李明介绍,每一滴水的循环利用,都在为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科技创新,激活绿色开采引擎
走进阜阳矿业集控中心,24块智能大屏上数据实时跳动、井下图像动态更新。这里是矿井的“智慧大脑”,实现了生产调度与监控执行的一体化协同。“坐在这儿,井下生产情况一目了然,像有双无形的眼睛时刻精准把控安全生产。”工作人员赵刚自豪地说。
生产一线,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打造“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新模式。作为华东地区率先应用的7米大采高智能综采装备,让采煤效率实现质的飞跃,作业人员减少60%,功效提升50%,日产原煤近万吨。掘进作业中,推广“综掘机+液压锚杆钻车+掘锚一体机”快掘模式,每循环减少1.5小时辅助作业时间,人员工效提升40%。
此外,该矿聚焦“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智能化开采与地压、地温、顶板等灾害治理项目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的“千米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成套技术”,使巷道失修率降至3%以下,巷修队伍从4000人缩减至300人,吨煤成本从580元降至440元。绿色开采既守护了生态,更激活了效益。
“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生存题。”该矿党委书记苏正江说,“我们要的不仅是眼前的‘金山银山’,更是能惠及社会的‘绿水青山’。”如今,阜阳矿业正以焕然一新的生态颜值、持续攀升的发展质效,书写着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篇章。(高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