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影里的矿山叙事:曹家滩矿业的“文化密码”

来源:映象网 发表时间:2025-08-26 17:50
分享到:

八月的陕北高原,蝉鸣裹着热浪掠过矿区。在曹家滩矿业“青年微电影创作室”里,从井下智能掘进机的“钢铁舞步”到青年技术员的攻关瞬间,这家现代化矿井正以镜头为笔,在煤炭行业文化版图上书写独特的“曹家滩叙事”——这里没有“黑黢黢、脏兮兮”的刻板印象,只有被汗水洗得发亮的工装、比阳光更热乎的笑容,以及藏在每帧画面里的“矿山温度”。

改变始于一个朴素的念头:“煤矿不只是产煤的地方,更该是讲故事的地方。”随着“智慧矿山”建设推进,职工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趋势明显,传统的“文件传达”“标语宣传”渐难触达人心。“我们要让文化‘活’起来。”于是,企业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应运而生,累计发布作品3000余件。镜头里,既有智能掘进机以每分钟6米速度切割煤层的“硬核”场景,也有食堂阿姨做班中餐的“烟火气”——原来矿工的衣服能被汗水洗得发亮,安检员给新工人系安全帽带的动作比任何标语都温暖。

“以前觉得煤矿‘黑黢黢’,现在才发现矿工的笑容比阳光还热乎。”网友在曹家滩抖音号的评论区留言。2025年3月,创作室更进一步:邀请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开班授课,40余名职工挤在文体中心学构图。“现在拍安全微视频,知道要捕捉操作手的专注眼神了。”学员王静翻着笔记本说。

如果说镜头是记录者,“曹小北”则是曹家滩为矿山精神量身定制的“文化符号”。在矿区文化长廊里,这个以矿工为原型、融合智慧矿山典型人物的文创IP,用圆头圆脑的“曹凡凡”(安检员)、扎马尾的“曹越越”(技术员)、扛风镐的“曹力力”(掘进队长)等形象,串起了矿山最动人的精神图谱——“平凡中的卓越”。

以“曹小北”为灵感,创作室推出46部IP系列作品。《黑白之间》讲述供应科科长拒绝供应商贿赂的故事,斩获陕西省国资委“德润三秦”家风建设优秀作品;《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聚焦青年矿工第一次下井的颤抖、第一次独立操作设备的紧张、第一次攻克技术难题的击掌,让无数职工“看哭了”。更令人惊喜的是,“曹小北”的影响力超出了矿区:形象被印在安全手册上,出现在班前会PPT里,甚至成了职工子女绘画比赛的“热门模特”。

在曹家滩,“安全”从来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命课”,而青年正是这堂课的“主讲人”。“青年安全小剧场”微团课视频征集活动开展两年来,收到作品200余部。这些自编自导的“土味视频”,成了矿区最鲜活的“安全教材”——新工人小李第一次下井时,老班长反复检查他的自救器:“这玩意儿比命还金贵。”后来小李在班前会说:“以前觉得班长唠叨,现在懂了,他的每句‘注意’都是血的教训。”

镜头的视野,早已从井下延伸到地面,从生产延伸到生活。围绕“大安全”“大健康”“大法治”主题,创作室推出的一系列作品,成了煤炭行业转型的“文化注脚”:普法动画《“曹佳佳”系列》被陕西省司法厅通报表扬;职业健康专题动画《守护职业健康,共创“煤”好生活》获陕西省职业健康传播作品一等奖;微视频《煤矿工人的智慧园区“新生活”》展现职工在智能食堂扫码取餐、在健身房锻炼的场景,荣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最美品牌之声”金奖……

近年来,8部省级以上获奖作品、16部原创微电影、3000余条新媒体内容格外醒目。但最动人的,是一张照片——一群矿工举着自己拍摄的视频,身后是智能掘进机的轰鸣,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骄傲。“文化不是点缀,而是企业的‘根’和‘魂’。”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增林说,“未来,我们将继续用镜头记录矿山变迁,用故事传递行业价值,让‘煤炭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贺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