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褪下“西服”穿上“农装” 奋战在川西高原的乡村振兴“助村人”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8-26 08:27
分享到: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4年9月,怀揣着这份理想信念,我们踏入川西高原来到德格县八帮乡下八坞村。初次见面会上,一片片被暖阳和寒风共同雕琢出的黑红面庞映入眼帘,那风霜刻痕里的期盼,直抵我和李凯书记心底。寒意不仅来自窗外渐起的秋意,更来自了解到的现实:长达半年的酷寒里,大家守着堆积如山的优质香菇发愁,顶着零下15度的寒风,为牦牛过冬的草料和销路揪心......那一刻,我们攥紧的拳头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滚烫的决心:“必须尽快打通语言隔阂,为这些珍贵的物产架起通向市场的桥梁!”

强组织:堡垒扎根牧区,聚力促发展。

联动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双语金融政策宣讲,右二:李国军,右三:李凯

雪域振兴,关键在党。党支部是汇聚民心,凝聚共识的致胜法宝。我们大力实施“雪域党建”工程,将支部建在牧场毡房上,把党课开到牧民炉火旁,告别“照本宣科”,在牧民最熟悉的坝坝暖阳下、炉火旁,用最地道的“牧言牧语”把惠农政策讲透。同时,联合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村银村保共建”,邀请藏汉金融双语专家开展防诈反非等政策宣讲6场,发放400余册藏汉双语宣传手册,让党的政策如温润醇厚的“酥油茶”般融入牧民生活日常。

选优配强“领头雁”,激活支部引擎。在夯实组织基础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激活“领头效应”培养本土化双语干部,将00后大学毕业生拥金纳入村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面对优质高原牦牛“藏在深山无人识”难题,在工作队的引领下,青年党员罗布勇挑“品牌推广大使”重任。昔日困惑的牧民看见希望,十余户主动将三十余头牦牛纳入村集体经济统一营销。在工作队的推动下,支部引擎作用被激活,“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发展格局悄然形成。

育火种:教育启未来,“结对”传薪火。

留下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队伍,才是帮扶最深的烙印。工作队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点亮教育之灯是破局之道。联合“村两委”设立教育帮扶基金,通过“村报备、支部审核”的精准流程,定向援助特困学生。23岁的藏族姑娘占玛初中毕业后因贫辍学,当接过职校计算机班录取通知书时热泪盈眶:“卡卓!卡卓!(藏语:感谢!感谢!)对我来讲,这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我面对困境时的底气和多一份的选择权。”她不知道的是,这份希望源自工作队省下补贴“挤”出的4000元帮扶金。此外,7名村组干部也通过中专学习,带回了谋划全村未来的新视野。教育帮扶的“微光”,正汇聚成改变个体命运、点亮整村未来的星河。

“一对一结对”传帮带,培育内生力量。我们请来省州县三级机关党员骨干、金融专家驻村“手把手教、心贴心带”,不仅授技能,更传递责任担当。在工作队的悉心浇灌下,“罗布”们迅速成长,从“跟着后面学”蜕变为“领着大家干”,如同风雪中扎根的格桑花,成为雪域高原上乡村治理发展中最宝贵的“内生火种”。

聚合力:引金融活水,架产销金桥。

党建是链接各方资源、汇聚合力的“超级桥梁”。工作队充分发挥金融行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打通产销“任督二脉”。联动行业协会平台,成功推动八帮牦牛肉、高原香菇走进全省超100家金融分支机构及帮扶单位工会、食堂。

最后一批香菇打包发货图,左一:李国军

党员化身“统计员”,分片统计需求;工作队充当“市场红娘”,精准对接销售渠道。短短数月,通过品牌塑造、优化包装、物流搭建,产品直销京粤等地。牦牛实现“抱团出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1万元;香菇从“愁销”到“热销”,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娃娃们的读书生活费有着落了!”打包完最后一批香菇那天,李凯书记难掩激动。香菇、牦牛产业为牧民带来超20万元的分红资金;同时,为困难群众创造近1500人次务工机会,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务工收入近15万元。

谋长远:冻土种蓝莓,产业续新篇。

蓝莓管护图片,右一李国军,右二李凯

成绩背后亦有隐忧:牦牛养殖周期长达5年,年平均回报率约5%,且易受极端气候冲击;香菇溢价销售,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工作队迅速行动,协调落实10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不仅为当下“输血”,更着眼未来“造血”。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我们瞄准了高原蓝莓种植。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大胆试种高原耐寒蓝莓,探索高寒地区智能化、绿色化种植路径;同时开垦闲置荒地8亩,种植芫根、玉米等“短平快”作物,逐步构建起“长短结合,风险对冲”的特色产业新链条,为村庄振兴埋下未来“种子”。

筑同心:护成果解民忧,石榴花正开。

振兴路上,成果守护与团结奋进同等重要。工作队成立“马背上的金融宣传队”,组织党员“金融哨兵”深入牧户,用最朴实的言语揭穿骗局陷阱,成功守护2个家庭的“钱袋子”,筑牢防返贫底线。

在并肩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工作队以真心换真情,与藏汉干部共谋发展、为解民忧共同奋斗时,“三个离不开”思想早已深植这片雪域。解决700余名群众冬季季节性缺水问题,是工作队最大的牵挂。经多方奔走协调,130余万元水利资金落地,新建26口深水井,滋润牧民心田。一路走来,回想那同饮的酥油茶,共担的风雪路,共享的丰收喜悦......一点一滴,都如涓涓细流,无声的浇灌着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愈开愈红、愈结愈紧。

确定打井点点位:左一驻村队员:李国军;左二驻村第一书记:李凯

站在木松雪山上回望,下八坞的牧歌已谱新篇:品牌初响、蓝莓萌芽、甘泉涌动、人才扎根......实践证明:驻村帮扶的终点,从来不是简单“脱贫摘帽”的数字,而是留下一只带不走的队伍,建立一套“党建+金融+产业”的长效机制,以及一份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谊。强组织、育火种、聚合力、谋长远、筑同心这五重密码,共同扣响了高原村庄的振兴之门。前路风雪依旧,但那面飘扬在海拔四千米雪域高原上的鲜红党旗,已成为凝聚人心、指引方向、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