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 重塑行业格局 未来汽车人如何才能“不掉队”?

©原创 作者: 马艳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5 19:5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一边是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爆炸式”创新,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另一边是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竞争压力持续加剧,双重挤压下,中国汽车人正站在时代的分水岭。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年会日前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和从业者所面临的转型难点、机遇挑战、未来趋势,共探解决之道,以期为产业与人才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与建议。

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指出,我国在电动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产业发展阶段的重大转变,更为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筑牢了坚实基础。

而这一辉煌产业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核心要素的支撑。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副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刚着重强调了“人才”的决定性作用——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变革浪潮,唯有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战略,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环境,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产业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则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不仅在于创新与长期主义,更在于对人才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全体行业同仁需共同肩负使命,正视人才价值、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拓宽人才发展空间,最终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专业精湛、适配新汽车时代需求的人才队伍,让人才支撑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汽车产业要拥抱AI

随着产业向智能化深度推进,AI技术成为新的变革变量。目前,AI技术正逐步渗透至车辆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环节,不仅深刻重塑着汽车行业的生态格局,更推动着人才评价体系的迭代升级,这对汽车人才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赵福全表示,AI并非单一技术或工具,其本质是基于算法与数据驱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综合性系统。他强调,汽车产业拥抱AI,认知思维变革是前提,能力与体系建设是核心,组织变革与生态建设是关键抓手。AI时代制造型企业竞争力的打造绝非单点突破,要以制造基因为“生存底线”,以AI体系为“增长引擎”,而生态协同决定了“价值天花板”,这背后需要产业与国家的基础支撑。

他还提出了“三纵四横”的新体系,“三纵”是以产品力、创造力和管理力为目标,“四横”是从基础的算力保障,到数据的治理,到模型的选择,再到智能体的应用,通过这一体系可实现持续的价值创造、成本优化、质量和管理效率提升。

寻序智能创始人、CEO丁华杰对上述观点深表赞同。他进一步指出,短期内,汽车产业在拥抱AI过程中会收获阶段性成果,符合“沿途下蛋”理念;中长期来看,持续深耕AI技术的企业,将在产业变革中占据优势,实现市场与价值的双重共赢。

不过,在AI带来机遇的同时,行业也面临内卷与技术冲击的挑战。为此,与会专家建议,一是要坚持持续学习,既要锤炼专业一技之长,也要培养跨领域复合能力;二是强化人文连接,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感知与创新创造优势,弥补AI在“温度”上的短板;三是推动系统性转型,实现个人能力、组织架构与体系机制的协同适配;四是保持开放心态,向内打破认知边界,向外主动拥抱AI,向下深耕专业领域,始终以积极心态向阳而生。

作者:马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