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剑 朱亮
中国工业报记者邢丹
八月的苏州镇湖,暑气笼罩着白墙黛瓦的村落,绣品街上藤蔓缠绕的窗棂透出丝丝凉意。汤晓红的工作室里,她正俯身指导徒弟给一幅新作做收尾,指尖捏着细如蚕丝的绣线,轻轻挑开徒弟多绣的半针:“你看这荷花的花瓣,得像园子里刚绽开的那朵,留三分浅白才见清润。”墙上挂着荣获2023年“艺博杯”金奖的作品《缂绣瑞鹤图》,旁边的展台上,双面绣作品《玉兰鸟语》借鉴了拙政园“冰裂纹”花窗的设计,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使得丝线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为盛夏增添了一抹江南文脉的清凉。

汤晓红带领留学生体验苏绣。
作为苏州高新区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85后绣娘的故事,恰是苏绣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缩影:从祖辈“绣衣嫁女”的生存技艺,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一针一线里,藏着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觉醒。
乡音里的传承:绣绷上的成长印记
为了精进“虚实针”技法,汤晓红反复拆绣、重绣,直至绣出想要的艺术效果。
“村里老人说,以前镇湖姑娘不会绣生活,是嫁不出去的。”在这个太湖边的江南村落,做刺绣也被叫做“生活”。苏绣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技能——外婆绣嫁妆,母亲绣手帕换油盐,汤晓红六七岁时,便手握废线,在布上随意勾勒,针线成了她的玩具,也镌刻下童年最生动鲜活的记忆。
镇湖的独特在于,这份手艺没被城市化浪潮淹没。“市区的老作坊早拆了,咱这离城远,村落河网还在,绣绷就还在。”汤晓红望着窗外的小河笑言。正是这份“偏”,让刺绣技艺得以保存,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绣品一条街”: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其产品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省大师、国大师的工作室星罗棋布。从母亲那辈人“挑担卖绣”到开店经营的故事,不仅见证了乡村产业的崛起,也反映了苏绣行业在全国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父亲早逝,初中毕业那年,汤晓红收起高中录取通知书,跟着母亲学平绣。“绣一幅荷花图能换两百元,可以给弟弟买作业本。”她记得第一次绣错时,母亲说“针认人,你急它就扎你”。随后,汤晓红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研习乱针绣技艺。为了精进“虚实针”技法,她反复拆绣、重绣,直至绣出想要的艺术效果。
乡村的慢,给了技艺沉淀的空间。在这里,“母亲传女儿,婆婆传儿媳”的传承从未断档,老一辈的平绣、乱针绣技法,像村口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土壤里。而汤晓红知道,要让这棵树长青,得给它新的阳光。
破茧而生的创新:让苏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苏绣的魂是‘精细雅洁’,但壳可以换。”汤晓红带着相机跑遍拙政园、留园,把花窗、飞檐的元素融进框架设计。
工作室墙上,一排改良版双面绣格外醒目。有别于传统雕花框架的繁复,它们汲取了苏州园林中海棠式与冰裂纹的花窗精髓,内里绣制着水墨渲染的江南风光,单独摆放自成风景,组合起来则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园林长卷。“这是给‘00后’的苏绣。”汤晓红拿起最小的一件,巴掌大的框里,绣线细到一根线的十六分之一,却把太湖的波光绣得灵动。
创新的念头,源于一次展览,看到年轻人对着传统苏绣摇头:“好看是好看,太老气了。”那晚,汤晓红翻箱倒柜,找出了母亲留下的旧绣品,厚重的框架包裹着繁复的牡丹图案,与现代家居的简约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苏绣的魂是‘精细雅洁’,但壳可以换。”她带着相机跑遍拙政园、留园,把花窗、飞檐的元素融进框架设计;图案设计摒弃了照搬古画的做法,转而根据框架的独特造型进行量身定制。圆形框内绣制团花,扇形框则配以折扇小景,相得益彰。第一套作品刚亮相,就拿下苏州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年轻游客在展览会上抢着预订,“有个姑娘说,摆在家里像把江南搬进了客厅”。

苏绣非遗传承人汤晓红。
汤晓红的创新不止于形。用AI画初稿,再手工细化荷花与鱼的构图;将千年不坏的缂丝当底料,让《四大天王像》兼具苏绣的细腻与缂丝的古朴肌理,甚至把吴冠中的抽象画搬上绣绷,用乱针绣表现水墨的晕染感。2021年,缂绣《四大天王像》荣获“艺博杯”金奖,评委赞誉其为苏绣注入了当代艺术的活力。
更颠覆的是理念。“往昔,绣品以繁复为美;而今,留白方显意境。”汤晓红指着一幅荷花图,花朵绣得精细如真,荷叶却用淡线虚化,“成本降了三成,年轻人反而更喜欢”。这种“减法思维”,让苏绣从“奢侈品”变成可触及的美——茶台上的小摆件、新中式服饰的绣片,甚至故宫御笔春联的刺绣版,都成了市场新宠。
绣品一条街的振兴:一根线串起乡村未来
对于行业的未来,汤晓红有清醒的认知:“市场乱象总会有,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一定是用心做事的人。”
穿过村口的石桥,绣品一条街的热闹扑面而来:老绣娘在竹椅上飞针走线,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绣制过程,留学生跟着体验坊的老师学绣熊猫。“这条街道,刺绣产业不仅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还带动了周边8000多人就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汤晓红的自豪里,藏着乡村产业的密码。
苏绣给了乡村生计,乡村给了苏绣根基。在这里,绣娘多是附近村民,“早上送完孩子上学,来工作室绣活,傍晚接娃回家,每月能挣五六千”。比起外出打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乡村少了空心化的愁云,多了“祖孙同院、母女同绣”的温情。
农文旅的融合,让这条街焕发新活力。绣品街上的多个体验坊,成了网红打卡地,程序员每周坐高铁来这里绣两小时解压,宝妈带娃绣手帕,甚至有企业把团建放在这里。“体验不是为了培养传承人,是播种子。”汤晓红记得有个留学生绣完熊猫,在朋友圈发了9张图,后来这位留学生的同学来了十几个。
如今,镇湖刺绣成了乡村的文化名片。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展览吸引着游客,在镇湖苏绣产业集群的直播间里,苏绣与新中式服饰、文创伴手礼的跨界融合,使得年销售额突破了亿元大关。“以前是卖手艺,现在是卖文化。”汤晓红强调,乡村的淳朴韵味与苏绣的精致雅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向光而生的期待,让更多年轻人接过绣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课堂上,汤晓红教“00后”学生“劈线”——一根丝线劈成16股,细如蚕丝。“现在的孩子聪明,一说就会,但坐不住。”她曾有一位学生,在绣艺学习途中转而尝试创业,然而遭遇挫折后又重返课堂,并感慨道:“老师,还是手中的针线最靠谱,每一针都凝聚着心血与努力。”
这正是汤晓红坚持教学的原因。作为江苏省产业教授,她每年在两所院校带几十名学生,虽然坚持下来的少,但十年能留一批就够了。她的学生屡次在“艺博杯”与“苏艺杯”中斩获奖项,其中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是将自家大棚的景象巧妙融入绣品,立志让更多人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迁。
对于行业的未来,汤晓红有着清醒的认知:“市场乱象总会有,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一定是用心做事的人。”她期盼政府能赋予年轻人更多的试错空间,如同长辈宽容对待年轻人一般,鼓励他们带着苏绣这一传统艺术,尽情探索与创新。同时,她也渴望构建一个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使大众明了,几百元的电脑绣与数万元的手工绣之间,所差的绝非仅仅是价格,更是岁月沉淀与匠人精神的体现。
夕阳西下,汤晓红拿起针线,在新的绣绷上起针。窗外,稻田的金黄与绣品的流光交相辉映。她想起母亲的话:“绣品会旧,但手艺不会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苏绣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乡村的文化基因、产业引擎、精神符号。而汤晓红和她的同行者们,正用一针一线,把千年传承绣进乡村的未来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