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肖玉琴:“三产融合”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天花板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8-25 15:5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余娜

从泰和乌鸡生态养殖到深寻农产品深加工,从于都富硒产业到新余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江西省生态农业以“循环经济模式”,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7月7日至13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西,先后探访了樟树市仁和集团、吉州区钓源古村、吉安市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泰和乌鸡生态养殖与深加工基地、兴国县红兴谷研学营地、于都县富硒产业园、会昌戏剧小镇、寻乌县深寻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赣州智能家居产业园等地,见证了江西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活力和张力。作为随行专家,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第三方评估中心副主任肖玉琴全程参与了调研。

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肖玉琴表示,工业装备升级持续重塑赣鄱大地农产品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三产融合”)正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天花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江西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工业效率、农业生态、服务体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高校的责任,正是为这场变革培养更多“懂技术、爱农村、能扎根”的新农人。

打破传统天花板“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产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化学融合,展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工业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一路下来,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有哪些全新感受?

肖玉琴:此行,最触动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二是产业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动能。

“循环经济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它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双向联动上游养殖企业和下游种植企业,走出了一条“废弃物-能源-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发展新路径。“新质生产力动能”令人振奋,此行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提升发展效能。

现代产业发展已从“单点突破”转向了“生态重构”。无论是泰和乌鸡的“生态养殖+深加工+品牌营销”全链布局,还是于都富硒产业的“农业+加工+电商/研学”田园综合体探索,都印证了“三产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化学融合,展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工业报:“三产融合”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三产融合”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

肖玉琴:以泰和乌鸡为例,传统养鸡业局限在卖活鸡或者冰鲜鸡,附加值低、风险高、能触及的市场有限。而“三产融合”后,泰和乌鸡有了完整的全产业链:一产“生态养殖”,确保泰和乌鸡的优质原料;二产“深加工”,通过深度加工制作,开发乌鸡布丁、乌鸡酒、乌鸡肽等百余种乌鸡产品,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原料等,价值倍增;三产“服务增值”,通过品牌营销、电商物流、文化体验等,拓展泰和乌鸡的市场半径,提升其品牌溢价。如此一来,乌鸡产业突破了养殖规模、地域销售、价格波动的传统天花板,跃升为覆盖大健康领域的地方支柱产业。

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在此次调研中很普遍,以前常常听说做农业不赚钱,但是现代农业通过“接二连三”,是有可能打破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割裂局面的,农业通过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三产融合”,丰富产品品类,增加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创利。

“三产融合”正在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天花板,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当地串成“一根藤”,让利润更多地留在当地;二是创造多元就业机会,拓展百姓和企业的增收渠道,让县域经济从“土里刨食”转向“产业生金”;三是提升县域经济的产业韧性与抗风险能力,让县域产业从“一篮鸡蛋”变成“一方树林”,就算一产波动,二产、三产也能顶上保收入;四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把城里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引下乡”,让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建工厂办企业、做电商开直播,兴文旅搞乡创,盘活城乡资源;五是塑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把“土特产”变成“金招牌”。“三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尤其是初级农业,或资源消耗型工业的脆弱结构。

中国工业报:当前,“三产融合”在要素流动、产权改革、利益联结等方面存在哪些深层障碍?从江西改革实践来看,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肖玉琴:当前,“三产融合”在要素流动、产权改革、利益联结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深层障碍。

第一,土地要素流动障碍。设施农业用地、点状供地政策落地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于二三产业配套的机制尚不完善;第二,资本要素配置障碍。农业及融合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社会资本进入有顾虑,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健全;第三,人才要素激活障碍。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用留都存在不少现实难题;第四,产权障碍。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特别是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权属界定、评估、交易流转的机制不清晰,制约着入股合作;第五,利益联结障碍。“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稳定性还不高,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实力悬殊,利益分配往往失衡,农民难以稳定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

从江西实践看,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农民有得”的长效动能,已经进行了很多制度创新。例如深化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开展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林业碳汇、贷款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建立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要素规范流转,探索村集体居间服务模式,构建“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等。

推动标准化生产工业装备重塑农产品价值链

工业装备升级,从根本上重塑了农产品价值链,使其从依赖产量和价格竞争转向依靠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竞争。

中国工业报:在打通“农产品增值链”过程中,工业技术改造发挥了哪些作用?工业装备升级如何重塑农产品价值链?

肖玉琴:在打通“农产品增值链”的过程中,工业技术改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推动标准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加工设备和精准的环境控制系统确保了产品规格与品质的一致性。例如,于都县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搭建了7000多平米的果蔬智慧分拣中心,引进了“AI+近红外光谱技术”,给果蔬做CT,根据果实汁水、果肉品质进行精准分级,为后续深加工和品牌溢价奠定基础。

提升产品附加值。精深加工装备能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价值产品。例如,生物酶解设备能将泰和乌鸡肉制备成小分子活性肽,将乌鸡的价值从传统的食材提升至高端保健品原料,附加值成倍增长。

保障质量安全。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检测、区块链溯源系统等工业级技术装备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风险预警和来源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知悉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信息。

工业装备升级正是通过实现生产的精准可控、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质量的可视可信,从根本上重塑了农产品价值链,使其从依赖产量和价格竞争转向依靠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竞争。

中国工业报:工业资本、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关键要素,如何有效应用于农业领域?如何确保“反哺”的长期性和互利性?

肖玉琴:“工业反哺农业”要取得实效,核心是构建基于市场逻辑、互利共赢的要素流通与价值共创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工业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市场渠道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注入,主要通过工业资本主导的产业化项目实现。要素流动的核心驱动机制在于清晰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强力牵引。

确保“反哺”长期性与互利性的根本,在于这些模式都成功建立了基于市场规则、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自我造血能力。工业要素的注入提升了农业的资本密集度、技术含量和组织化程度,这是所谓的农业工业化。而农业则为工业资本开辟了新增长空间、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或应用场景,这就是所谓的工业农业化。这种深度的双向赋能与融合,是“反哺”得以持续的内生动力源泉。

中国工业报:针对地方经济“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人才“引育留用”难题,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助力?

肖玉琴:地方“三产融合”中,高校宜紧扣地方需求,以靶向培养与项目育人破解人才困境。

专业设置上,应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智慧农业工程”“农文旅融合运营管理”等微专业,避免人才“懂技不懂市、懂管不懂产”。课程体系嵌入项目制学习单元,强化实践导向,增设农业科技应用、农村电商运营等实务课程,辅以“乡村振兴案例研习”“县域经济专题”等特色课程。

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行“项目制”,让学生团队深度参与“农文旅品牌设计”“富硒产品营销”等真实项目,既锤炼跨域技能,又增强对地方产业的认同,最终培育出“下田能操控智能农机、进厂可调度加工设备、上线善引爆农品流量”的多面手人才。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