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长安入局 能否撬动重庆摩托车产业新格局?

©原创 作者: 祁晓玲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5 15:02
分享到:

■祁晓玲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长安”)在重庆正式宣告成立。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更被视为注入重庆摩托车产业的一剂强心针。新长安以注册资本200亿元、总资产超3000亿元、整合117家分子公司的规模,作为第三大汽车央企亮相,其战略视野与产业能量备受瞩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大阳、洛嘉、海兰德三大品牌的母公司,在完成国资控股改造后,被明确纳入新长安体系。这意味着大阳摩托一跃成为央企“嫡系”,也为“摩托之都”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重庆作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核心腹地,从昔日辉煌的嘉陵、建设,到如今占据市场主力的宗申、隆鑫等民营企业,重庆摩托车产业生态始终呈现国资与民企并存、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多元面貌。新长安的入场,是在这样一片深厚的土壤中落下的关键一子——它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更需置于整个重庆摩托车产业的语境中理性审视。

新长安董事长朱华荣提出,未来十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研发,并扩大科技创新团队规模,其重心明显倾向于阿维塔、深蓝等新能源车品牌。摩托车虽被列入七大战略业务板块之一,但在整个集团架构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这一定位决定了新长安对摩托车板块的支持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其技术溢出、资金投入与渠道协同,必将围绕汽车主业展开。大阳所获得的技术,很可能源自电动汽车平台的二次开发。其所依托的渠道,也需首先服务于整车出海战略。这种“主—辅”模式虽带来资源红利,但也暗含话语权弱势与资源分配的不确定性。

重庆作为中国摩托车制造重镇,产业基础雄厚。2025年上半年,全市摩托车产量达362.2万辆,同比增长23.1%,电动摩托车产量也突破120万辆。本地已形成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电动化配套率超过60%。

新长安的成立,正契合区域产业跃迁的窗口期。重庆市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摩托车“提质强链出海”,从政策层面为企业转型提供支持。新长安作为央企,与地方政策共振,更容易获得项目扶持、科研合作与试点资源。

但也应清醒认识到,重庆摩托车产业仍以中低端制造见长,在高端电摩、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显著优势。新长安的入场,不应只看作是多了一个玩家,更应成为带动整体产业链升维的催化剂。其价值在于通过技术示范、资本杠杆和渠道共享,拉动整个产业实现跃迁。

然而,技术融合并非易事。汽车技术与摩托车在产品逻辑、使用场景和用户期待方面存在本质差异。高功率电驱如何适配摩托车的轻量化要求,车规级电池如何平衡续航与体积?这些问题仍需针对性研发与迭代,不能简单进行“技术搬运”。

市场竞争也在加剧。除了隆鑫、宗申等本地品牌,雅迪、爱玛、台铃等电动巨头已在重庆布局,国际品牌如本田、宝马也在电动领域持续施压。新长安的摩托车板块要想突围,必须明确差异化定位,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此外,如何实现跨业务协同、如何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如何融入重庆本土产业生态,这些都是新长安需要系统性应对的课题。

假设长安的车规级芯片、智能座舱等技术若能向本地企业开放合作,可加速重庆摩托车的智能化进程;其海外渠道若能与宗申、隆鑫等优质产品相结合,可打造“重庆制造”集体出海的新模式;而央企所具备的长期资本能力,也可在固态电池、高性能电驱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引导作用。

要实现上述愿景,不能仅靠企业的自发行为,更需机制化、平台化的协同设计。新长安需主动与重庆市政府、产业联盟、民营企业建立合作框架,避免形成“央企自循环”与“民企自生长”的双轨局面。可借鉴的经验如浙江吉利与钱江摩托的协同模式,既保持品牌独立与运营灵活,又实现技术共享与渠道互补。

新长安的成立,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变量。但它既不应被神化,也不该被低估。对重庆而言,它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多了一个央企品牌,而在于多了一个撬动产业升维的杠杆。

这个杠杆能否用好,不取决于新长安投入多少资源给大阳,而取决于它能否以开放、协同、共赢的方式,激活重庆摩托车产业原有的制造底蕴、民企活力和配套优势。唯有如此,新长安才能真正成为重庆摩托走向高端化、全球化的重要加速器——而不是又一个孤立的巨头。

作者:祁晓玲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