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携手全球客户共建绿色智慧矿山。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国内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销售各类挖掘机17138台,同比增长25.2%;其中国内销量7306台,同比增长17.2%,出口量9832台,同比增长31.9%。
今年前7个月,国内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共销售挖掘机137658台,同比增长17.8%。其中,国内销量72943台,同比增长22.3%,出口64715台,同比增长13%。被誉为经济“晴雨表”的挖掘机,在7月份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增长热势。
经过了连续两年下行,止跌回暖后的工程机械行业在2025年迎来了上行趋势,这是否意味着行业迎来了新的增长周期?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表示,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政策效应叠加发力,支撑行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会继续集聚增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环境将稳步向好。
双引擎支撑增长 国内市场稳中有进
设备更新政策的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
虽然进入传统需求淡季,国内挖掘机销量连续4个月维持在每月7000台以上的水平。从单月销售数据来看,除1月和5月外,近一年挖掘机销售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广州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赵昊认为,内需方面的增长得益于政策资金持续注入形成的托底力量。这些资金重点流向城市更新、地下综合管廊、防洪工程等领域,直接带动设备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日,2025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高达51795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27776亿元,再融资债券33809亿元,发行进度显著快于去年同期。其中,水利工程的大规模投入成为核心支撑。据统计,2023-2024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突破2.5万亿元,叠加新增发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70%都直接或间接投向水利项目,且这类工程施工周期长、土方作业量大,形成了庞大的工程需求。7月19日,总投资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这项相当于3.5个港珠澳大桥投资规模的巨型项目,预计开挖土石方量超5亿立方米。业内测算,其工程机械采购规模将达1200亿-1800亿元,大型挖掘机、隧道掘进机、矿用卡车等设备将在未来5-10年持续放量。
设备更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也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目标直指存量巨大的老旧设备。
不过,内需市场同样存在结构性挑战。7月国内装载机销量同比仅增2.48%,远低于挖掘机增幅。房地产行业仍处筑底阶段,导致与房地产相关的水泥泵车、塔吊等设备需求疲软。同时,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时长80.8小时,同比下降6.91%,开工率56.2%,显示设备利用率尚未完全恢复。政策资金从拨付到形成实物工作量仍需时间传导。
苏子孟表示,2025年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企业会有更多受益。
出口持续大幅增长 海外市场向好
出口提速,主要是因为中美关税摩擦的外部贸易环境有所缓解、新兴市场需求相对具备更强韧性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影响。
从数据看出,挖掘机出口市场的爆发成为7月最大亮点,31.9%的同比增速远超上半年平均水平,且实现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正增长。尤为瞩目的是,7月出口占比高达57.4%,持续占据销量的半壁江山。1-7月,挖掘机累计出口64715台,同比增长13%。
今年以来,欧洲市场需求在边际好转,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区域月度出口销售持续表现较好,整体来看,海外市场向好。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城镇化率已从2015年的48%提升至2025年的56%,且2025年基建投资需求将达1.8万亿美元,其中交通、电力等为核心领域,直接拉动中大型挖掘机需求。
从企业层面来看,2025年徐工集团、中联重科、柳工集团三家工程机械企业出口表现突出。
徐工集团海外市场布局广泛,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月有百台高端设备发往西亚北非,拿下当地最大单笔订单,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
中联重科海外业务体系完善,覆盖超170个国家。一季度海外收入增15.17%,新增30余个网点,传统优势产品及新能源高空作业机械在欧美表现亮眼。
柳工集团推进国际化,多款设备进入欧洲、赞比亚、越南市场。8月,公司有96台套设备发往印尼,货值达5740.6万元。
企业在出海当中也存在一定挑战,近期三一集团旗下三家公司被处以4490亿印尼盾(约1.97亿人民币)罚款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当地媒体报道,原因是其在印尼销售卡车违反当地竞争法规。
就企业出海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业从事国际贸易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党委副书记、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丁华文。丁华文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当下企业出海存在盲动性,多关注海外市场需求,却忽视目标市场的法律环境和政策风险,“触礁”风险高,难免“交学费”。
他建议,企业围绕目标市场提前开展域外法律查明,识别行业监管、知识产权、税务、外汇、反垄断等风险。目前,国内已有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域外法查明中心、深圳深港国际法务区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等机构提供此类服务。
丁华文还表示,为适应企业出海的多元需求,涉外法律服务呈矩阵化特点。如“前海出海e站通”平台招募的法律服务机构,需具备整合境外园区投资、财税、金融及市场资源的能力,能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此外对于海外市场,工程机械行业资深专家薛小平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对工程机械海外市场的许多市场研究报告,集中在品牌、厂家、产品和市场经营模式的一般性讨论,这远远不够。他认为,就工程机械企业出海来讲,这些分析研究不足以让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实现出海致胜,要关注更多面向,比如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
行业高景气延续 电动化增长空间广阔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以电动装载机、叉车、升降工作平台等为代表的电动工程机械增长显著。
从国内宏观数据看,国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整治行动,财政货币政策加码,“两重”“两新”投入加大带来刚性置换需求,以及有色矿山、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稳定支撑,将逐步落地释放需求红利。结合存量设备更新提速,挖掘机需求进入理性增长期,预计全年销量呈复苏态势。
在行业稳健前行的同时,电动化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装载机电动化趋势正稳步推进,7月份共计销售电动装载机2391台,26.57%的渗透率创下历史新高。
英国KHL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市场销售额2135亿美元,中国占比超10%。按30%替换计算,每年的纯电动工程机械市场达到4000亿元。
众多龙头企业纷纷发力。宇通重工6月推出覆盖环卫、矿卡等核心品类的新品,徐工集团等企业早在2018年之前便瞄准电动化,如今加速产品布局。
三一集团去年电动化产品销售额突破百亿元,今年也持续增长。8月20日,三一集团与宁德时代共同揭幕了全球首台正向深度开发的“砼行”电动搅拌车。该产品的问世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工程机械领军者定义行业标准的能力,更以专属电池与尖端制造技术的融合,重新构建了混凝土运输装备的价值链。
数据背后的趋势已然清晰,虽然目前电动挖掘机仍受制于购置成本高、续航能力不足、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电池维护成本高企等问题,但长远来看,电动化终将成为重塑挖掘机产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
2020年工信部发布《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推进工程机械电动化,加快工程机械行业向新能源转型。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低碳应用”。另外,各地方政府如深圳、武汉、济南、长沙等多地也高频发文,鼓励非道路工程机械电动化应用。
苏子孟表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施工持续推进。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以电动装载机、叉车、升降工作平台等为代表的电动工程机械增长显著。电动非公路自卸车、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等批量生产和投入使用。同时,一些行业企业氢能、甲醇、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