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监管总局:五年来消除了一系列制约要素资源流动堵点卡点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3 14:5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回顾过去五年,党中央关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保障了我国市场稳定运行。五年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扩容提质、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场规则更加成熟,这些使得我们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8月22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在会上表示。

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十四五”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各项部署,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职能定位,努力营造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市场循环有效畅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监管持续加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罗文表示,我国市场规模庞大、发展空间广阔,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优势。发挥好这个优势,需要大力破除地方保护、及时防止和制止市场垄断,维护好、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

“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畅通和做强国内大循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机制,消除了一系列制约要素资源流动的堵点卡点。”罗文说。

一是破除地方保护、维护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更加健全。推动《反垄断法》实现颁布15年后的首次大修,第三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上升为法律规定,适应了我国新形势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需要。推动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审查全覆盖,对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强化了制度约束。同时,还制定了《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12部支撑法律实施的配套规章,建立了灵活完善的合规和执法指南指引体系,推动公平竞争法治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

二是规制市场垄断的执法更加有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垄断风险的监测评估,强化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为防范和制止网络市场无序竞争设置了红灯、划出了底线。持续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查处医药领域垄断案件,推动药品价格恢复到合理水平;查处供水、燃气、建材、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垄断案件,有效降低公众生活成本和经营主体生产负担。加强对平台经济、自然垄断等重点领域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共审结案件3400件,查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145件,有力地维护了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三是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措施更加刚性。建立起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对各级政府拟出台的文件严格把关,共审查重要政策措施4.22万件,对1.14万件提出审查修改意见,从源头上防止了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出台。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立案查处行政性垄断案件239件,清理地方标准8000余项,坚决纠治了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的行为。加大对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近5万件,其中查办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4296件,推动线下线上市场竞争生态不断优化。

四是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引领作用更加有效。探索推动长三角等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政务服务、企业信用、监管执法、标准认证等方面实现“异地同标”。沪苏浙皖联合发布实施《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规范》,三省一市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省“一网通办”。建设大湾区信用数据共享专区和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湾区标准”244项,发放“湾区认证”证书155张。上述区域市场制度规则的逐步统一,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罗文表示,“十五五”时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一重要改革任务,以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更实举措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

持续加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工业产品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质量也事关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邓志勇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管住产品源头质量。注重发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常说的CCC认证的准入把关作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决定,对冷轧带肋钢筋、安全帽等6种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调整后,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增加到14类27个品种。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等15种产品纳入CCC认证管理,目前CCC目录内产品共计17大类106种。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是企业;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关键在人。制定出台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指导生产和销售单位对质量安全风险实施清单式管控,有效解决企业在管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中“不懂、不会、不准”等问题。

严查重点风险隐患。每年印发实施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切实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133万余家企业285万余批次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持续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累计召回汽车3647万辆、消费品3467万件。切实加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群体用品质量安全监管,连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

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累计帮扶企业37.6万家。在全国推进产品质量可靠性提升实践,产品故障率逐步下降,产品耐用性显著增强。连续开展消费者质量安全教育活动,受益群众达2105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加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邓志勇说。

以务实举措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落地见效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市场监管总局也承担着组织实施质量强国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及进展?

罗文指出,市场监管总局在在落实这个文件的过程中,找准了推进企业、产业、区域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同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务实举措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落地见效。

在深入开展质量强企方面,着力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的作用,大力培育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推动全国27.9万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面向中小微企业组织开展质量素质提升、质量认证升级等系列活动,对200余万家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7%。出台质量融资增信措施,帮助3万家企业获得贷款超过2000亿元,为企业质量改进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

二是在推进实施质量强链方面,有效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的作用,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组织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完成精度计量测试、先进检验方法等146项攻关任务。带动各地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积极参与,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了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有效提升。

三是在培育建设质量强县(区、镇)方面,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县域城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探索质量强县培育建设特色模式和路径。制定质量强县培育建设方案,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超过1200个城市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将首批580个城市纳入培育库,促进城市加强质量监测和比对提升。我们开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鼓励城市开展特色质量实践,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以点带面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四是在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有力支撑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建成208项计量基准、7.4万多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万多种国家标准物质,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3万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标准在引领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新增检验检测机构4138家,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874家,质量基础设施先进要素不断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聚集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质量强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关切的质量问题,进一步完善质量政策措施,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质量支撑。”罗文说。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