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累计投入3000亿元 绿钢正从“概念性产品”走向“竞争力货架”

©原创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2 19:58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绿色生产方式正在改变着千行百业,重塑着中国山河。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逐步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隐患”传统形象,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智能化发展之路。2024年3月29日,我国钢铁行业首个“氢基竖炉—近零碳电炉新型短流程工艺项目(绿钢)”在张宣科技正式启动,与传统炼钢工艺相比,该项目二氧化碳减排比例达到70%以上。

绿钢即绿色钢铁,目前正从“概念性产品”走向“竞争力货架”,不仅仅改善着生态和环境,更在推动着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富宝资讯高级分析师胡彬向记者表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已步入峰值平台期。“在钢铁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正在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加速兼并重组进程。同时,推动高绿色化转型,研发绿钢产品,以实现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胡彬说。

钢铁行业正在加速低碳化进程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是支撑汽车、建筑、制造等千行百业发展的筋骨。多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已形成了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大的产业规模和最丰富的产品品种系列,钢铁产量和消费量全球居首,但长期依赖规模扩张的模式也已触及瓶颈。在规模红利消退、“双碳”目标倒逼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产业链安全与国际话语权的必答题——这场变革亟需一把破局的“金钥匙”。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2026年起,钢铁企业应当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已有6亿吨粗钢产能、14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累计投入超低排放改造资金超3000亿元,计划到2025年底,改造将覆盖80%的产能。

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其绿色转型紧迫性日益凸显。2023年,在北京举行的“千亿绿钢”行动,以绿色低碳钢材为起点,以绿钢标准为引领,以绿钢采购为抓手,以绿色金融为助推,为钢材供需两端企业“绿化”减负,引导产业链各方“向绿而行、因绿而兴”。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扩围将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动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钢铁行业正在加速低碳化进程,未来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绿钢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早在2022年8月,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签署了《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宣布再行业中率先使用绿色汽车用钢,推进“360度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显示,随着钢铁行业创新技术的升级迭代,自2026年起,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开始在整车量产过程中使用河钢生产的绿钢。

氢冶金是实现钢铁生产绿色化的重要方向

对于钢铁产业而言,绿化世界就必须在不使用煤炭的情况下制造钢铁,但是绿钢技术整体上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导入期,其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其核心在于技术经济性、基础设施适配性与制度环境的协同突破。“当前,绿氢综合制备成本仍偏高,导致氢冶金工艺吨钢成本较传统高炉增加200—300元;同时,富氢冶炼的工程稳定性短期同样存在瓶颈,这对大规模连续化生产提出极高要求,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钢厂暂时尚不具备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胡彬分析。

在空间布局层面,现有基础设施短期还难以支撑大规模绿钢技术的应用,液氢储运成本偏高,导致内陆钢厂难以获取低成本绿氢。在制度层面,国内绿钢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处于碎片化状态,绿钢行业标准化体系亟须建设和完善。

氢冶金技术作为实现钢铁生产绿色化的重要方向,其技术突破至关重要。胡彬指出,可继续优化氢气直接还原技术,通过氢气替代传统能源进行还原反应以降低碳排放或将氢能与焦化等其他能源耦合,优化炼钢能源结构,共同构成氢冶金绿钢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需要注意的是,‘电弧炉短流程全废钢+绿电’的模式可能会挤压氢冶金的发展空间。”胡彬表示。

河北作为钢铁强省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产业。2025年上半年,河北省公布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钢材地方标准《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评价导则》,聚焦资源、能源、环境、品质、低碳等五个属性,同时开展2025年度“河北绿钢”评价计划,共包含11家企业。2025年7月,河钢集团签下万吨级氢冶金绿钢出口欧盟订单,刷新我国绿钢单笔出口纪录。据悉,该批绿钢实现每吨钢碳减排50%的工业化突破,通过全流程碳核查并获EPD环境产品声明,符合欧盟碳足迹认证标准。因此,展望未来,绿钢产品将是决定钢铁企业国际市场份额的胜负关键之一。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