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8月15日,由中国工业报社主办的2025中国工业论坛新型工业化实践大会在西安召开。会上,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磊以《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磊
王磊介绍,陕西理工大学扎根秦巴(秦巴地区位于川、渝、陕、陇、鄂、豫六省市交界处,涵盖汉中、安康、达州、十堰、南阳等城市),立足西部,服务全国,始终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制度破冰、人才引培、平台筑基三大路径,将人才育在创新链上,实践融入产业链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
制度破冰,激活科技创新的“神经中枢”。陕西理工大学修订科研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壁垒;简化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引培,夯实协同发展的“智力基石”。陕西理工大学建立“汉江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政策通道和入编绿色通道。
平台筑基,夯建产学研用的“创新载体”。陕西理工大学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8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聚焦所在地区5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学校深入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积极组织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组成的专业团队,与汉中及周边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学校立足汉中及周边现代材料产业基础,聚焦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孵化模式。通过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和产业孵化平台,推动高性能材料研发、绿色制造技术升级及成果转化,服务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求。
2022年,陕西理工大学注册成立陕西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公司肩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组建科技创新实体,激发科创活力。
王磊透露,陕西理工大学目前正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即强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优化“产学研用”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强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上,对标国家级建设标准,重点打造大学科技园示范标杆,扩建航空部件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新建“秦巴绿色食品中试基地”,系统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优化“产教协同”创新发展上,深入实施“双圈”战略,拓展跨区域创新布局,在汉中域外设立产业研究院,重点突破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对接与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健全多层次现代产业学院体系,推进“本硕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创新基金,以真实项目为牵引,着力培育兼具专业技术素养、产业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