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AI日常化”场景,一群“打工”机器人集聚的大会主题街区,成为妥妥的顶流。(大会组委会供图)
编者按
8月8日至12日,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这场为期五天的盛会展示了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突破,令观众大饱眼福——4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分享最新产品与应用;220家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携1500余件产品集中亮相;还有100余款新品在此首发首秀。
作为观察全球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这场盛会,反映出我国机器人科技的创新之变、产业之变、应用之变。本期特别报道将通过聚焦机器人领域的政策、应用、投资等,展现机器人如何加速创新迭代,构建产业新生态。
■中国工业报 左宗鑫 王珊珊
全球首款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靠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打破“单次续航短”行业瓶颈;
工业人形机器人能在油污、粉尘环境中自主识别箱体,让仓储效率提升40%;
服务机器人不仅会做爆米花,还能通过群机协同完成酒店客房配送……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曾经只能做固定动作的人形机器人展现了“真本事”。
今年大会,参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由去年27家跃升到50余家。与一年前“满场”人形机器人“单纯炫技”不同,今年每一家企业几乎都能说出自己产品落地的场景,从“炫技”向量产落地转变的趋势鲜明。
“今年上半年,我感觉整个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再加上相关政策的支持,整机厂商及零部件厂商业绩至少有将近50%-100%的增长。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意味着需求端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在大会主论坛上对中国工业报如是说。
从实验室到市场 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随着产业的演进,当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商业化考验接踵而至,人形机器人需直面复杂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以及用户的个性化偏好。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技术驱动是行业的主流叙事,企业更多聚焦于算法优化、硬件升级等技术层面的突破。在大会现场,与去年行业普遍“秀”机器人才艺不同,今年业内更关注的是机器人如何真正投入工作,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显著加快。”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去年还以技术原型展示为主,今年已有多家企业实现小批量交付,市场需求从概念验证转向实际采购。
本届大会上,优必选首次展示了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2。优必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工业报,与上一代产品WalkerS1相比,WalkerS2有两块电池,并且可以自主更换。另外,WalkerS2在腰部增加了两个关节,加大了运动范围和幅度。
据介绍,WalkerS1自去年开始在工厂实训,WalkerS2的改进都是在解决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目前也已经开始在工厂实训。
开普勒机器人“K2大黄蜂”则为观众“上演”类人级物流分拣与搬运的作业场景,并通过“抽取盲盒包裹”互动活动让观众直观感受其精准性。
“在海量全模态数据的支持下,结合开普勒构建出的轻量模型,可以让‘K2大黄蜂’精准实现毫米级精细操作,大幅提升任务完成率。”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张梅魁向中国工业报介绍,目前“K2大黄蜂”已正式开启量产预售,成为市场上第一款正式销售的商业行星滚柱丝杠人形机器人。
多机协同作业 机器人开始“群体打工”
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进入工厂,未来更是机器人的“群体打工”,本届展会上已有多家企业展出机器人多机协同作业的能力。
本届展会聚焦“AI日常化”场景,一群“打工”机器人集聚的大会的主题街区,成为妥妥的顶流。中国工业报注意到,本届展会上已有多家企业展出机器人多机协同作业的能力。
优必选首次带来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技术,以产线级任务驱动的跨场域融合感知技术、智能混合决策技术、多机协同控制等技术为基础,展示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同时,现场还有11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协同演练动态随机分拣任务,展现卓越的作业能力。
“目前,工厂的布局设计主要为工人服务。在避免改造工作环境的前提下,人形机器人确实具有优势。”优必选相关工作人员说。
“我认为,企业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关键定位,然后进行多元化扩展,这样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张梅魁向中国工业报表示,不必拘泥于先发展工业而后涉足消费领域的传统路径,可以工业与消费领域协同共进。
“应当以具体应用场景为核心导向,反向促进机器人的性能指标。一旦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后续进展自会顺理成章。”张梅魁表示,譬如在轻量化设计、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优化,以及安全认证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将随之迎刃而解。当前机器人产业的上游与中游环节热度高涨,而构建完善的下游应用体系、培育全产业链生态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要务。
乐聚机器人合伙人孙冬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则认为,机器人本体与大脑智能的耦合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机器人的本体和小脑技术正在逐渐完善,我们也正在通过建立训练场来获取更多真机数据,以完善实际应用的机器人技能。”
产业链协同发力 让消费者参与技术迭代
打破“机器人=高端消费品”的认知壁垒,对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也是产业加快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直观体现。
借助此次大会契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全球首个以机器人消费为主题的节日“E-Town机器人消费节”,以拓展机器人消费场景,推动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作为本次E-Town机器人消费节四大消费场景之一,京东打造了面向线上消费者的专区,提供未来生活助手、陪伴、教育、技术开发、养老助力等多类型近千款机器人产品,推动高端制造成果惠及大众消费。
大会上,京东展区内汇聚了60余款明星机器人产品,涵盖20多个品牌的最新成果,其中不少新品选择在大会期间首发。
京东3C数码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在接受中国工业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认为,当前,机器人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四足机器人增长速率处于高位,且可细分为多个板块。二是家庭陪伴场景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备受关注,各地均有专注此业务的企业崭露头角。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也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开业。4S店主要面向企业端用户提供涵盖医疗类、工业类、陪伴类、仿生类、人形双足类、集成类、人形轮式七类50余款产品,打造场景体验-即时销售-服务交付的“一体化”模式。
此次大会打造的“高精尖展会+接地气消费”联动模式,正是产业加快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直观体现,形成“研发-应用-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达到以消费侧需求反哺研发端,让技术突破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