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我国共有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名镇312个、名村487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300多片,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当工业遗存邂逅数字技术,当传统非遗碰撞时尚审美,中国文明城市建设正在创造新的产业变革,不仅为诸多资源要素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为社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势能。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助力新科技革命的成果逐步转化为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文化辐射力,通过“地下、地上、云上”协同推进,打造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利用3D建模、全息投影等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原,实现古建“活态传承”、文博场馆“活载体”,延续历史文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场景体验方面,结合VR、AR、MR、XR技术,打造数字文旅场景上新及多元沉浸项目上新,以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产业转型共同推动了沉浸式体验的爆发式增长;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作传播方面,通过构建“社交媒体+垂直平台+公共服务”矩阵,借助符号体系创新与技术平台赋能,提炼具有全球共识的文化元素,利用TikTok、YouTube等国际知名平台,打造可体验的中国文化。
随着新质生产力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元宇宙等技术成熟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文化基因解码到智能内容生产,从场景体验到运营管理和品牌推广,全面重塑了产业生态。同时,我国数字化文明城市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将成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具体而言,一是文化资源价值挖掘转化仍不充分,部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单一,数字化赋能水平较低。二是AI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效能尚未充分释放,对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生态保护等战略性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因此,亟待跨越技术壁垒、业态鸿沟及地域界限,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文明城市建设。
首先,动态平衡技术客体与城市文化主体间的关系,加强城市资源与AIGC、元宇宙、区块链、文化IP等的融合。一是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扎实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实施大遗址“数字孪生”计划,将考古遗址、历史文物转化为大众可感可知的文化地标。二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工程、文化治理体系创新工程,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数字化文化遗产档案库,让空间更新与文化活态传承相辅相成,在存量空间中创造增量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其次,协调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资源的融合转化利用,构建丰富多维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一是将历史文化传承片区纳入旅游线路景点,借助数字孪生与全景投影渲染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特展及数字剧场、“游园+”“非遗+”“科技+”“工业+”多元场景、“公共场域+文化IP”跨界体验,形成流量入口和关注焦点。通过技术标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保留特色街区、传统地名,推动非遗品牌化、产业化建设,延伸刺绣、陶瓷等非遗产业链,坚持“原真性保护+创新性活化”,实现传统街巷“出圈”引流,融入现代生活。二是以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动能转换,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零碳景区和零碳度假区,提供低碳酒店、环保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业游、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品质,壮大银发经济、低空经济、夜游经济、节庆经济等业态,深化“文旅+工业、教育、农业、科技”多元业态融合,促进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借助概念转译、情感计算、场景适配等算法捕捉跨域城市发展共同价值诉求,以多元传播渠道打造数字化文明城市IP矩阵。一是增加区域性AI算力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大数据展示服务中心、智慧餐企服务中心、数字经济企业孵化中心、数字经济产业链专家工作站投资,建立城市文化海外数字传播网络。二是鼓励各类研究智库、国际论坛搭建全球和区域性交流合作平台,确保各国文明城市建设保持技术和政策沟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文明城市国际交流和对话,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刘立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