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娄烦激活文博资源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8-18 14:0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邢丹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县,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在三十载帮扶历程中,始终以文化为纽带,探索“以文兴业”的振兴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作为文旅部直属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刘杏琪担任娄烦县官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她深度践行“把申论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以文博资源为笔、以乡土大地为纸,构建“文博机构—乡村共同体”协同范式,打造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刘杏琪构建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党建+文化浸润、党建+非遗传承、党建+巾帼风采、党建+法治护航,使村党支部振奋起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党建格局。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刘杏琪驻村以来,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首要任务,与文旅部、国博以及县级党支部积极联动。“基层党支部缺乏活力,急需通过制度创新、载体创新、联动创新,使村党支部振奋起来,让其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刘杏琪说。

刘杏琪带领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机制,以透明化管理赢得村民信任。建立党员包联农户制度,17名党员结对帮扶44户脱贫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60余件,党组织公信力显著提升。村民说:“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摆在明面上,我们心里亮堂,干事也有劲头。”

不但如此,刘杏琪还突破传统党建形式,引入音乐党课、微党课等新载体,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模式,让党建课堂从“坐着听”变为“跟着动”,党员参与率从65%提升至92%。

刘杏琪还创新“党建+”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党建+文化浸润,联合国家博物馆培训部、娄烦政协开展线上文化课程直播、读书等活动,组织村民学习传统文化、电商运营等课程,年培训达500人次。通过党建+非遗传承,让党支部领办木版画非遗工坊,党员带头学艺创新,党日活动中融入红色主题非遗实践内容。党员冯效清从普通农妇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带动8名妇女就业,“党员带富”效应持续凸显。通过党建+巾帼风采,组建“祥云锣鼓队”,40名留守妇女在党员带领下,从田间地头走上国际赛事舞台,改编的《西游锣鼓》成为娄烦文化名片,更敲碎了“妇女围着灶台转”的旧观念。通过党建+法治护航,与娄烦县人民法院签订《“法韵非遗”红链共建协议》,法院党员每月驻村开展“非遗法律顾问”服务,协助完成木版画商标注册、版权登记,为非遗产业装上“法治铠甲”。

在这个过程中,官庄村通过联学联建,与国博党委、县政协、县文旅局、县文联党支部等开展共建活动16次,引入帮扶资金80万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党建格局。

此外,刘杏琪还通过民生服务温暖民心。两年的“暖冬行动”中,国博党办、文创集团、后勤物业部捐赠米面粮油等物资价值10万元,惠及184户困难群众,让基层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文旅体融合:激活非遗资源时代价值

官庄村立足国博资源优势,推动非遗从“保护传承”向“创新发展”跨越,并借助电商平台,打通产销链路。

官庄村坐拥木版年画、面塑花馍、八音会等丰富非遗资源,但长期面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刘杏琪立足国博资源优势,推动非遗从“保护传承”向“创新发展”跨越,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国博文创团队多次驻村指导,将馆藏文物元素融入非遗创作。木版画工坊借鉴“四羊方尊”“釉里红云蝠八宝葫芦瓶”纹饰,开发“文物版画”系列,一改传统非遗题材老旧、吸引不了年轻人、“卖不出去”的局面,这种“馆藏资源+乡土技艺”的融合创新,使非遗产品溢价空间平均提升3倍,让非遗真正与传统文化结合,成为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同时,借助电商平台打通产销链路,建成官庄村助农直播间,定期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培育出“非遗主播”4名,使得传统非遗大众化、创新化、产业化、国际化。

官庄村还通过搭建国际展示平台,借力重大赛事活动,推动娄烦非遗走向世界。2024年环太原公路自行车赛期间,策划“青春骑行·非遗对话”活动,在赛事颁奖区设置36个非遗展示区,制作中英双语解说牌,木版画、面塑、刺绣、编织等技艺以及非遗面食、非遗音乐充分向20余国运动员及180余名参赛选手展示。面塑手艺人在国博设计师的启发下,创作“西游故事”面塑套装,并在2024环太原自行车赛展览展示,受到海内外游客和选手的广泛好评。特别设计的“娄烦悟空”AR木版画,扫描即可呈现孙悟空与娄烦云顶山的动画故事,成为外国选手争相收藏的“文化记忆”。组织的公益电影放映、晋剧下乡等活动不但让海内外游客和选手感受到了山西文化,更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文化浸润:播撒乡村振兴文明种子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将国博教育课程“搬”进乡村,为乡村居民搭建起一座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官庄村借助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惠民体系,“让文物走出展柜,让美育扎根乡土”,千年文博资源成为滋养乡土的“精神养分”。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将国博教育课程“搬”进乡村。社会教育部“中华文明研学营”通过流动展览、教室教学、实践探索、动手体验、非遗演奏等多种形式,开展“天地同和”古代乐器研学课时,用陶笛、编钟复制品让村民触摸礼乐文明,全村2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体验。邀请本地锣鼓队和八音会一起演奏,充分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培训部开设“青铜文明之光”“华彩瓷韵”等系列文博线上课程,涵盖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方面的内容,霍宏伟、田率等专家讲解铜镜龙纹、虎鎣回归等故事。村民冯效清说:“课程对自己从事的非遗木版画传承创新很有启发,这些纹样对于我的十二生肖系列设计很有帮助。”当地餐饮店老板谢丽军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每个人为之动容,在藏品中能感受到古人有趣的灵魂。平时接触不到这些文化类课程,虽然从事餐饮行业,但我也很渴望学到更多文化类的知识,总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学生强鸿燕在作文中写道:“国博的文化课,让平时历史课本上的图片‘活了起来’,了解了更多背后的历史、美术、文化知识”。

书画院艺术家两次下乡来到娄烦开展“翰墨飘香福满乡村”活动,书写福字、春联300余幅,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艺术魅力,并将义卖作品善款20万元捐赠给娄烦县人民政府,支持县里文化产业发展。这份文明的种子正在娄烦和官庄村村民的心中落地生根,有朝一日会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

精神传承:彰显驻村帮扶使命担当

在刘杏琪带动下,官庄村形成“干部敢为、村民敢闯、企业敢干”的创业氛围,从“靠天吃饭”到“以文兴业”,从“非遗沉睡”到“技艺发光”,从“空心化”到“青年归”,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振兴故事。

2025年夏天,刘杏琪在前往汇报非遗项目时意外摔伤,导致右肱骨骨折。医生建议静养3个月,但她心系村里日常及文化产业发展,且恰逢雨季有诸多需要做的工作,坚持回到岗位,带伤跑场地、盯进度、抓落实。村民们自发轮流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刘书记为我们拼了,我们更要把事干好”成为全村共识。

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担当,正是国博人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刘杏琪带动下,官庄村形成“干部敢为、村民敢闯、企业敢干”的创业氛围:青年非遗匠人将《黑神话:悟空》元素融入创作,开发数字木版画“娄烦悟空”;妇女锣鼓队从零星几人,到全村40人再到如今扩大带动周边村形成百人队伍,一改往日乡村精神风貌;返乡大学生和社会企业利用电商经验,帮村民把农产品卖到全国20多个省市。2025年是文旅部定点帮扶娄烦30周年,官庄村的蜕变是这段历程的缩影。从“靠天吃饭”到“以文兴业”,从“非遗沉睡”到“技艺发光”,从“空心化”到“青年归”,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振兴故事。正如刘杏琪在日记中所写:“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文明的密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密码苏醒,指引乡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国博与娄烦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幅“文旅农商综合体”的振兴长卷,正以文化为墨、以奋斗为笔,绘就更加绚烂的图景。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