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国登顶压气储能“科技珠峰” 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技术验证成功

©原创 作者: 王棕宝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17 22:00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棕宝

8月17日,在湖南长沙望城,中国能建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储气密封循环试验突破世界最高压力等级18兆帕,成套技术验证成功,创“五项世界纪录”和“八大首创成果”,勇攀储能领域“科技珠峰”。

中国工业报记者现场了解到,在7月17日至8月16日最新一轮试验中,储气压力成功突破18兆帕,创压气储能领域的世界纪录;实现168小时循环、168小时超长保压,顺利通过“双168”连续运行测试;储气库日泄漏率小于千分之二,是行业优秀控制水平的五分之一;首创“刚柔复合”密封体系,适应变形能力达到传统钢衬体系的10倍以上,大幅拓展压气储能电站的选址范围。

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明忠说,中国能建压气储能人工硐室原创性、颠覆性、战略性试验取得全面成功,实现了人工硐室核心理论由学术构想到工程实践的成功转化,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压气储能战新产业发展。

瞄准压气储能,勇攀“技术珠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其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大规模长时物理储能技术突破显得尤为迫切。压气储能是实现大规模长时段储能的重要途径,对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行业发展痛点,中国能建数科集团率先开展长时物理储能科研化、工程化、产业化发展研究,自主打造形成“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2025年1月,中国能建“能储一号”湖北应城300WM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为储能领域开辟了新赛道。

万明忠介绍,相比于湖北应城的地下盐穴储气,人工硐室储气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誉为储能领域的“技术珠峰”。在攀登储能“技术珠峰”的过程中,需突破深地空间开发、高气压密封与长时循环工况等世界级难题。

为了突破人工硐室储气领域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从2022年开始,数科集团投入62名研发精锐,成立“攻关突击队”,并团结带领来自长江设计集团、万华节能集团等单位的研发人员50余人,组建跨学科、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历时2年,完成了数百组理论与数值计算,开展了数千次密封材料测试试验;分别在鄂州、南通、铜陵3个试验基地,完成20余组、近百次中试模型试验。在系统总结各阶段、多路线研发成果后,数科集团扎根长沙望城,建设规模与参数均居世界第一的压气储能人工硐室实验室。据了解,实验室自2022年12月筹建,2024年8月投用,攻克人工硐室型高压力、多介质、长周期气体存储的安全与经济性世界难题。

8月17日上午,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实验室考察组来到,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的实验室场地。在现场了解到,实验室总投入近一亿元,新开挖地下空间达九千立方米,建有两座超大型地下深部原型试验洞,最大埋深110米,最高试验压力达20兆帕。可同时采集声、光、热、力、流五大类数据,传感器测点超九千个。试验完全在真实气压、真实地层、真实结构、真实工况下开展,相关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

锻造储能重器,贡献中国方案

据悉,通过试验,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首次获取全域温度场分布数据、首次观测高压空气状态演化、首次研发运行状态感知平台、首次提出灾变机理与防控等8个首创成果,实现了全球领跑。与此同时,该实验成果具有超高压力、超严密封、超高可靠、超全感知、超高效率共5大特点,成功占领压气储能技术高峰。

中国工业报了解到,中国能建压气储能人工硐室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与世界首台(套)甘肃酒泉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应用“同频同步”,随着酒泉项目并网发电成功,标志我国压气储能行业取得革命性突破。

据悉,此次“重大突破”是大幅度拓展压气储能电站选址范围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新型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硬核技术。中国工业报从数科集团了解到,此次“重大突破”,标志我国在人工硐室储气领域技术路线全面打通,将加速推动压气储能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该技术不仅支撑高压空气存储,还可广泛应用于氢气、天然气、氨气、油气等战略物资存储,为“源网荷储”一体化、氢能产业化及油气战略储备提供跨领域支撑,开启“多能并储”新格局。

“聚焦全球更高水平,精益求精锻造储能大国重器。”中国能建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工办)副总经理赵耀华说,本次发布的人工硐室压气储能重大科技成果,是中国能建依托强大的工程实践底蕴与多学科协同优势,勇担央企责任,在压气储能“无人区”勇敢探索、全力投入结出的硕果,为破解地下储气库世界性难题提供了“能建方案”。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涛表示,中国能建取得的世界级重大突破,不仅为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卓越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份沉甸甸的成果,是我国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生动实践。

作者:王棕宝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