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潘向坚的驻村笔记,扉页上“民生无小事”五个字力透纸背。这位荣获“2023年度贺州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个人”、“寿城最美女公务员”等称号的驻村第一书记,其先进事迹先后被贺州先锋、贺州日报、中国新三农等媒体广泛报道。从都市到田野,这位年过知命的女干部以磐石般的信念、泥土味的实干、清泉般的廉洁,在千亩沃野间书写着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赤子情怀。
政治过硬的“定盘星”:从都市到田野的初心奔赴
“我是农民的女儿,土地就是我的办公室。”这句朴素的宣言背后,是潘向坚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从2012年昭平县龙潭村的扶贫初征,到2023年主动请缨转战白花村新战场,她将组织的信任,化为一次次向乡村的深情奔赴。面对191户脱贫户、24户监测户的防返贫重任,她带领村“两委”以党建为犁,深耕组织建设:打造石咀屯示范点,让乡村容颜焕然一新;推动党员带头示范,在田野间树起旗帜,集中连片发展2000亩优质水稻、1400亩晒烟、400亩香芋基地——组织强了,产业兴、村庄美的振兴根基,便如磐石般坚固。
实干创新的“破局者”:两场硬仗唤醒乡村生机
百日攻坚破解“十年水困”:初到白花,一场“乡村夜话”上,村民紧锁的眉头和一声声叹息,深深刺痛了她:“水库蓄水难拖了十年!农忙时打井抽水,井越挖越深,水却越抽越少。”这不仅是灌溉难题,更是悬在千亩“望天田”和村民生计上的一把利剑。“给我三个月!”星空下,她的承诺掷地有声。从此,她化身“奔跑的书记”,草帽下的身影执着穿梭于各级部门。一次次的婉拒未能冷却她的热忱,反而让她以更坚韧的劲头赢得支持。村“两委”受其感召,合力突围,最终争取到资金1245.8万元,其中近600万直指水库顽疾。2024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水库碧波重现;2025年二期加固启动,即将彻底解锁千亩良田的“渴”望。老农抚摸着水闸,热泪盈眶:“这水,流进田里,更流进咱心坎里!”
铁肩担起“跨河水渠重生记”:锁头片1200多村民的记忆里,那座建于70年代的悬挂河面的铁管水渠,是年年汛期必毁的“伤心渠”。2023年项目因计划已满陷入停滞时,潘向坚没有气馁。她带着洪水冲毁现场的照片,多次向区领导汇报协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24年6月项目终于落地,同年12月,一条横跨两岸、深埋管道的新水渠建成,365亩“望天田”彻底告别了缺水历史。村民算了一笔账:从此每年节省万元维修费,粮食产量预计增长三成。
勤政为民的“绣花人”:六项政策织密防返贫保障网
在邓发周老人昏暗的家中,78岁老人的沧桑与8岁孙女的懵懂让潘向坚揪心--4亩田地荒芜,一家人的生计步履维艰。她一头扎进政策文件,逐字逐句“掘金”,为这个家精准“绣”出温暖蓝图:让亲戚代种代养,可以申请产业奖补不低于5000元;养老金、A类低保、医保筑牢生活保障;孙女获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链接公益组织获得爱心助学将一直延续到大学。当六项帮扶措施如数落地,老人含泪紧握她的手:“政策好,账算得明明白白,往后的日子真有奔头了!”
这份“精准”贯穿始终:2024年,白花村发放产业奖补36.6万元、稳岗就业补贴近17万元、低保近70万元;开发23个公益性岗位,为困难群体托底;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0586元,增长5.27%。正如她常说的:“政策阳光必须照到每个角落。”
清正廉洁的“守护者:公心如水映照千亩沃野
千万元项目资金落地白花村,潘向坚深知“公”字重千钧。她始终紧绷廉洁之弦,确保每一分惠民资金都在阳光下流转:无论是1245.8万元项目资金的精准投放,还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8万元后的规范使用,她都坚持全程透明、严控流程,“集体的钱,每一分都要晒在阳光下,花在刀刃上”。
在“稻烟轮作、芋稻互补”的产业新模式推广中,她严守政策红线,精准落实奖补,助力李月岗、高兴兰等脱贫户成为“产业示范户”,却对村民感激的土特产婉言谢绝。最令人动容的是佛冲屯山塘扩建时,她带头捐款2000元,这涓滴心意汇入公益之流,更在村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无字丰碑。村民蓝国维一家深陷困境,她四方奔走链接社会资源,为其捐助6000多元,却从未想过从中谋取分毫。村民黄伟周在朋友圈的感叹,正是对她公心最朴素的认证:“潘书记真心为百姓,实实在在办事,是党的好干部!”
碧波荡漾的水库,倒映着千亩沃野的生机,也映照着一位驻村女书记如水般清澈的勤廉本色。潘向坚以脚步丈量初心,用担当破解困局,将清廉融入血脉,在白花村希望的田野上,刻下了一名共产党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坚实足迹。这足迹,正引领白花村向着“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振兴图景阔步前行。(赵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