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动科技创新与江油智造“双向奔赴”——江油市“机制+平台+转化”多轮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原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14 14:10
分享到:

“几台数控机床,就能完成几十人一周的加工订单量。”四川华岭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主管冯志强边介绍边指向正在工作的科技人员。笔者看到,偌大的车间只有廖廖几个工人,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特种机器人动作灵活娴熟……数字化智能制造是江油推动科技创新与江油智造“双向奔赴”、多元赋能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江油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机制创新、平台整合、成果转化,以“智改数转”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释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最大效能,推动传统重工业向新型现代化工业转变,加快数字创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全域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制创新培育壮大科技产业主体

科技创新是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江油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构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采取“一企一档、一企一策、精准发力”的辅导,壮大创新主力军队伍,推动产业链创新优化。

数字机床上,一架自动化雕刻机将金属件雕刻成精美的图案,“科技之美”呈现在笔者的眼前。“我们将引入MES来建设智能化生产车间,以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车间现有的纯人工生产模式,在高级排程、现场监控、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四川新金鑫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海燕介绍。目前,江油市科技局已为我们协调邀请了国家级专家团队进行全面诊断,预计投入1000万元改造资金,届时将节约人工成本50%,实现降本增效。“公司将用好用活现有的政策机制,积极做好国家高新科技型企业申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将从现有系统数字化升级、增加数字化应用设备、建设智能化生产车间、提升园区环境智能化四个方面升级改造,让智能化、数字化贯穿生产始终。”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发展需要,聚焦前沿科技攻坚突破,提升数字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双向”驱动,实现生产管理流程最优化、运营成本和同期最小化、产业竞争和企业利润最大化。

四川新为橡塑有限公司在江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升级壮大的培育机制中迎来了“嬗变”。以新建石油天然气钻采井控装备密封件生产线为抓手,积极推进“智转数改”行动,构建新为运控中心,建设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运营数据、车间执行过程数据和关键要素的全流程透明化、数字化管理。

“目前,我们已投入2800万元用于一期建设。”新为橡塑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总工程师李建春介绍。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实现运营效率更优、数据管理能力更强、安全保障水平更高。

“神光石英、凯尔油气田等26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六合特材、鑫川特钢等7家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江油市科技局局长万彪说。通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障碍,重点聚焦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畅通转化通道、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有效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等的内生动力与市场活力,到2027年有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

风好正扬帆。坚定走好机制创新路,就能大力提升科技企业的创新能级、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区域创新能级的整体跃升“双向赋能”。

平台整合构建科技产业全链“洼地”

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从传统“三线”工业企业发展中找到创新突破口,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中找到崛起之路。其公司中坝能源集控中心将原变配电站、循环水站、配气站等10个站房管理平台,通过自动化改造整合,将站房设备信息接入集控中心,对水电风气等能源供应进行远程监测和操控,实现了科技引领、“两化”融合下各站房“远程集控、统一运营、无人值守、操维合一”的现代化生产运营模式。

“通过数字化整合平台,就能对盐水车间、配电室枪机、高压室、空压水处理泵房等区域情况全程监控和适时调度。”中坝能源集控中心负责人田斌介绍,集控中心的投用,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和能耗水平,提高了动力产品供应质量,保障了职工的生产安全。

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创新建立整合公司数据中心、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网络安管平台,让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找到杠杆支点。

绵阳市特种模具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绵阳市热核聚变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油市特材创新中心等平台持续发力,打破资源分散壁垒,在着力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市场应用”全链条的协同创新载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用好用活各类资源平台,能有效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精准匹配。”江油市科技局局长万彪介绍。提升区域科技产业的承载能力、服务效能和综合成本竞争力,将成功塑造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洼地”效应,到2025年协同创新企业将达到50户、实现产值300亿元。

不仅如此,江油积极探索科技孵化平台运营模式,加强与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深度对接,做好孵化成长跟踪,搭建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平台,正成为江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签订‘智改数转’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有助于整合科技创新平台、健全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要素和产业精准衔接、融通发展”四川新为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国说。

目前,我市64家规上工业企业正加快评估,29家重点企业正实施“智改数转”,2家企业成为“标杆企业”。“2025年园区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面达85%,2026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达到全覆盖。”江油高新区负责人王成介绍。

成果转化增强江油智造硬实力

聚焦江油特钢产业,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堵点。通过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服务体系、精准匹配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深度。

“2024年,我的企业被‘阿拉伯国家-中国经贸合作创新中心’授予‘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推荐企业名录’。”四川新为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国激动地说。他的企业是江油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30强,拥有2项发明专利、6项创新专利,被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石油化工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授予“油气钻采装备橡胶密封技术中心”。“通过对旋转控制头胶芯橡胶配方技术和形状设计技术的研究及转化,提高旋转胶芯的耐油性和旋转胶芯密封端的弹性,提升胶芯使用寿命46%,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益600余万元,带动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步发展。”

目前,江油市17家科技企业申报绵阳中央引导地方项目3100余万元,13家进入现场考察阶段,江油特材创新中心推动的低氘水、能量半球仪等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成功落地。蜀玉实业、融通高科、陆亨能源等多家企业与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签定科研转化合作协议,远方装备等企业力争入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到2025年创新成果转化达到2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超8亿元,新增发明专利50项以上。

“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同研发飞行器发动机场景试验设备,补齐国内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实现国内首创。”四川远方高新装备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绍凤说,“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注重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江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攻坚、工艺革新与产品迭代,在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不断增强“江油智造”在核心技术掌控、高端产品研发与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的硬实力,为江油打造区域性智能制造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杨雯杰)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